跳到主要內容區
:::

正向行為支持的理念與策略

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侯禎塘教授兼副校長 08/29/2017 2271 點閱

一、前言

       人類行為無論是正向或負向行為,通常受到社會環境、遺傳特質及彼此交互的影響所形成,這些影響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及社會文化因素等。

二、正向行為支持理念介紹

       正向行為支持理念源自於應用行為分析及社會學習論,認為任何一種行為對個人本身而言,都有其動機和目的,都有特定意義與功能。換言之,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能獲得到想要的事物,或能逃避不想要的事物,則該項行為就會被強化,而於後續的情境中會再度發生,學生的問題行為發生狀況亦然。因此,正向行為支持策略主張處理問題行為之前,先要對問題行為進行功能性行為評量(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或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從個人的生理、社會、情緒及環境等各層面,評估問題行為的可能動機或功能,再透過教導替代性的正向行為以取代問題行為,並適度調整環境與運用行為後果的增強策略,來培養學生的正向行為及改善不適當的問題行為。

       例如,ㄧ位學生於課程習作時間,經常出現干擾師生上課的行為,其行為動機的功能可能是為了獲得老師或同儕的注意,也可能是為了逃避對他有困難的課業習作,因此需先評估其干擾行為的功能是為了什麼目的?再進行調整與介入處理。一般而言,學生出現問題行為的功能,可能是為了獲得的功能,包括欲獲得別人注意、獲得想要事物或獲得感官刺激;也可能是為了逃避的功能,包括欲逃避別人注意、逃避不想要的事物或逃避感官刺激;另外也可能是兼具有獲得和逃避的功能,視其問題行為出現的情境而定。進行行為功能的評估時,可用直接評量法,觀察學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發生的問題,並做有系統的記錄,常用軼事報告或行為前後事件觀察紀錄表等作為輔助;也可使用間接評量法,訪談當事人的教師、父母、熟識的第三者,或設計問題行為問卷和動機評量表等評量工具,協助蒐集問題行為的資料,以評估問題行為的功能。倘若問題行為的功能不明確,則可考量透過系統化操作可能導致問題行為發生的情境,觀察何種情境因素,對問題行為的發生產生影響力。

三、培養正向行為及改善不當行為介入處理策略

       經過評量行為功能,瞭解問題行為的動機與目的後,再針對行為的功能,由三方面介入處理策略,包括:(一)前事控制策略:調整情境因素或工作有關因素,如:座位、人員、工作、作業、分組、時間安排、教學和管理方式,以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前事控制策略著重預防及調整誘發問題行為發生的因素。(二)行為教導策略:教導替代問題行為的良好行為,可運用示範、工作分析、行為塑造、連鎖、提示、行為演練、回饋、褪除、行為契約、社會技巧教學和自我管理訓練等方法,教導良好行為。(三)後果處理策略:運用增強方式強化良好行為,並用消弱、反應代價、恢復原狀、過度矯正和重新指令等方法,以減少或停止不良行為。

以上述學生的個案為例,學生出現干擾行為的功能,如果是為了獲得老師注意,則可教導學生適當的行為表現,如溝通技巧,合宜表述意見,並能接納他人的意見,當學生表現適當行為時,老師再實施後果策略:給予積極讚美和鼓勵,使其獲得被肯定注意的滿足感。但是如果學生的干擾行為是為了逃避太難或太多的作業,則需要提供協助完成作業的措施或調整作業的難易度及數量,使其學生能過順利完成。此外,環境調整/前事控制策略方面,可營造溫暖支持的環境,加強親師合作,鼓勵同學欣賞他人優點,調整學生座位,安排互動良好的同學鄰座,於課前關心學生提示其需表現的行為,以預防問題行為的發生。

四、結語

       若是學生的行為具有危險性,則應加入危機處理策略,避免問題行為可能引發的危急情境或傷害,適當運用環境控制、隔離技術、保護措施和建立危機處理系統來加以因應。長期而言,應著重預防措施,提供支持環境,改變態度與生活形態,建立良好社會關係,提供參與機會,發展學生的優勢能力,增進自信心和自我概念,培養生涯技能和提升生活品質。

分享:
:::

教育領航

從實驗教育觀點看特殊教育
正向行為支持的理念與策略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