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校門口迎向陽光,迎接充滿燦爛笑容的安定師生。「校長好」、「老師早」「警衛伯伯、警衛阿姨早」……,一個個精神飽滿,快樂上學的孩子啊! 安定的孩子們起得早,七點半不到就全部到校,學校在七點半即開始播放悠揚的晨讀音樂,當作一天的開始。樂音響起,師生們紛紛拿起喜歡的書,有人默讀、有人輕聲念讀、有人忍不住想跟同學分享…校長和主任們也坐在教室跟著孩子一起,咀嚼自己喜歡的書,這是安定國小每天開始的畫面―「全校一起晨讀」。 下課時間,大家在走廊上,分享的是「那本OOO,你看了沒?」「我下次要找OO人報書挑戰」「你最近都在看些什麼書啊?」「哇!明天圖書巡迴車要來喔!我要借那本OOO」…是的,悅讀的種子正悄悄的在孩子們心中發芽,逐漸成長。 「報書挑戰」是安定教師們設計的
當「閱讀」遇見「藝術」,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東光國小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已漸趨成熟的條件下,考量學生未來需求,希望讓學生站在閱讀的巨人肩膀上,於是,融合藝術教育,發展學校亮點-當閱讀遇見藝術~「悅」讀「藝」起來。運用多元化藝術表現結合閱讀課程,閱讀將不再侷限於書籍,可以閱讀大自然、閱讀美術、閱讀表演、閱讀音樂……等等讓學生的多元創意得以發揮,也讓老師經由專業對話與研討,激發出創意教學的模式,引發學生的創意與靈活思維,並提升學生學習效能。 閱讀教育與藝術教育原為本校各自卓越發展的二個特色課程,然而,教師在班級實施閱讀教育時,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成效,常常引導學生製作閱讀小書、創作繪本、動態表演及戲劇演出。在「搶救國語文大作戰」語文專業社群、「東光有藝思」視覺藝術專業社群及「遊戲童年」表演藝術專業社群多次的專業對話與研討中,開啟了「當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本校在課程教學與活動設計時,莫不將此奉為圭臬。因此,早在10多年前,學校的校慶活動,就由學生發揮創意、設計班級主題;或是在畢業典禮時,讓學生票選畢業歌、擔任主持人、負責表演節目,希望學生發展多元能力,除了培養「崇德、前瞻、和諧」向上向善的學習態度外,更能體察社會脈動,終身學習。 「學生自治會」就是以學生為本,由學生自主管理的組織。崇德學生自治會由各班推選代表,進行公開政見發表會及競選活動;再由全校學生投票,選出會長1人及副會長3人。選舉的過程,現任自治會會長及幹部全程參與,除了主持政見發表會,也負責選舉的投、開票作業,讓學生親自體驗民主選舉的程序與意義。 早期學生自治會的運作,著重在配合學務處規劃的活動,尤其是大型典禮的主持與表演。近年來,學生自治會傾向於自發性地發起各項活動,聯合全校學生關
創思發明教學策略,推動校本課程的核心力量 問題本位學習模式(PBL)能有效結合創思發明教學,以定義模糊的問題來作為學習情境,作為教學的開端,由師生分別扮演認知教練和問題管理員的角色,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與自我指引學習,使學習者歷經真實之科學問題解題歷程,期盼學生能展現多元的學習成果。 創新發明本位全面啟動,翻轉內新新榮景 103年9月,學校成立創思發明教學推動小組,完成1至6年級的創思發明課程,教學設計120節與相關學習單、簡報、教材等,全校師生都參與其中,期待透過獨一無二的創新發明課程,讓孩子發表每一件創新發明點子,訓練每一個孩子帶得走的能力,我們相信在內新播下的創新發明種子已經萌芽了。今年5月推動小組總動員籌辦臺中市首創的NSES盃創思發明展比賽,推薦每班獨具創意的設計圖及發明作品參賽,創造一個不一樣並能讓學生能發揮創意、激發潛能的舞台。
大有品德,轉動珍愛生命的鑰匙 北屯區大德國中吳典家老師 走進大德國中的川堂後方,矗立一座精心雕刻的公共藝術-所拾(Key),這個由白色大石所組成的藝術品,兩石之間留有一小通道,正好容納一位成人穿過,設計的巧妙之處在於通道上方,約莫成人胸口的高度,崁有一顆合抱大小的黑石。每一個進入大德的新鮮人,在校長帶領之下通過所拾,學生每到通道口前,第一個直覺總是脫口而出:「好低喔!好難走」。雖然百般無奈,但為了完成入學儀式,只好想盡辦法,低頭彎腰而過。這個公共藝術的意涵正是藉由有形的彎腰動作,如同拾穗般,傳達無形的謙卑之意,對自己、他人及環境身懷敬意。 這是大德推廣生命教育的起點,希望透過一連串的活動安排,以品德教育為基礎,展開各項生命教育的活動。以大德國中為例,活動的核心以三個面向進行: 一、第一面向:愛自己 1. 學校課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議
三好校園在外埔 撰稿者:外埔國小訓育組長謝其峰 品德是一種內隱的學習,是潛移默化的歷程,也是兼顧知善、好善與行善之全人教育。品德更是一種無法量化的競爭力,也唯有品德,才能使人真正安心,達到快樂,因此讓學生變好,遠比變聰明來得更重要。 有鑑於此,外埔國小以「適性揚才」為教育主軸;以「心中有愛、腹中有墨、心中有志、臉上有笑」為發展願景,致力推展品德教育,經過多年深耕,老師們慢慢發現品德與課業並不衝突,不僅讓班級的常規、氣氛變得更好,還有助於課業的學習。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之下,今年同時獲選教育部品德深耕學校與佛光山全國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為營造永續之品德校園文化,強化親、師、生對於核心價值之認知與實踐力,本校以三好內涵為架構,具體作法臚列如下: 三好品德之星選拔:由各班選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楷模,於學生朝會時頒獎表揚,並安排午休時間與
樂聲燦智併前行,期許光復高飛翔 光復國小教學組許育維組長 從綠樹如蔭的台中公園旁一探,矗立在旁的,是遠近馳名的光復國小,從多年來參加全國音樂比賽都是名列三甲,以及現今各方社會賢達如生化巨擘—何大一先生、前衛生署長施純仁先生;更不用提多任台中市卸任市長,都是光復最優秀的畢業生。他們昔日留在光復的點點滴滴,對應他們現今在社會上的豐功偉業,可知光復無論對普通班學生的教養化育,抑或是對音樂班學生的諄諄教誨上,都可說是一頁教育史上最美麗的篇章。 然而,動人的樂音勾不住社區的轉型,曾經是台中商業重鎮的中區人口數日漸下滑,班級數的縮減一如蕭瑟的落葉,是時候該再現風華了。 為了讓光復的金字招牌再次為人所知,除了三年級以上的國樂、西樂班持續保持優秀成績外,我們更在低年級安排了音樂特色課程,當專業的音樂教育從小開始之後,這一顆顆在孩子心上
種在心裡 臺中市大里國小 黃清菁老師 這是班上學生說得一句話”老師,我們已經種在心裡了!” 讓我很感動~教育是什麼。 這份感動發源於民國91年參加福智文教基金會的教師營, 投入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義工, 開始認識到當一個好老師, 必先當一個好學生的內涵~將自己在基金會學習的快樂跟學生分享! 「 種樹這件事情, 最重要的是帶動人們對他人、 對於小生命及環境的關心, 並真實努力, 這股力量帶動起來, 是很不可思議的!」 在基金會學習到這段話, 給我很大的激勵。 我很想跟學生朝這個方向努力, 如何透由種樹的這件事, 學習先帶動起自己的關心, 才能帶動影響別人, 一起來關心! 校園”親近樹”的學習,透由讚美與關心~對一棵葉子掉光的無患子樹, 春天已到, 嫩葉卻一直未出現。全班常去看&
躍起的三光 三光國中 黃慧文 主任 三光國中臨近太原車站和北屯路,是一個交通非常便捷的學校。建校之前,原地是一座「三光苗圃」,在民國86年改建為校地。三光國中繼承苗圃育苗的精神,以培育國家幼苗為首要目標。無論在課程規畫或創新教學上,都著重於開發學生多元潛能,拓展學生學習經驗,積極創造學生多面項成就。 本校校地面積雖然只有1.9公頃的校園,但是教學及活動場地的設計十分完善,有齊全的各項教學設備和器材及充足的專科教室。本校教師教學認真,樂於提昇教學專業素養,嘗試教學活化。常
創造美力空間—營造美感價值的校園環境 臺中市塗城國小 王聖文 老師 美感教育是創造力的根基,是品味生活的基石。孩子愈懂得欣賞,就能擁有愈多感動!以此為本,我們著手進行具美感教育的學校環境營造,創造校園空間的新價值,把美感與藝術融入於校園改造中,讓校園處處皆是創意與美學。提供孩子一個可以看得到美的環境與元素,能與自然生態進行對話的空間環境,讓學生可以在生活中涵養美的能力、在學習中儲存美的元素,為將來注入生命感動與創新活力。 「營造藝術美學校園、樂沐好學品閱人文、涵濡好品境教學子、活化角落層植綠意」。一處一美學、一景一自然,本校自張永志校長於民國99年到任後,綜觀整體、微觀細處,著手進行環境永續規劃,將灰色靜肅的水泥建築,加以逐步美化與改造。以活化空間、注入美學的概念將藝術與人文的氣息導入學校;以層植綠意、環境永續的理念將自然與生活的價值深根塗城,使得校園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