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吱!動吱!跳針!跳針!姐姐、妹妹動起來。」現今社會,女性從事運動蔚為顯學,已成為最為時尚的社交活動之一。 現在,女性運動員不再需要遮掩自己的身分,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目標5「性別平等」--確保婦女有公平機會參加各個階層決策領導的方向呼應;據統計2020東京奧運時,女性運動員比例達到49%,便是女性投入運動領域的最好的國際趨勢實證。 在國小端,學校體育老師應有效帶動女性運動參與氛圍,以達成臺灣《推廣女性參與體育運動白皮書》中的「健康女性、友善環境、運動培力」目標主軸,筆者建議以下幾點作法,以利學校體育老師提升運動領域之性別平等意識:一、培力女性運動參與:在校內各項競賽中,提高女生擔任主力選手、擔任團隊隊長。在校園普及化運動項目提升女生參與比例,並成立女生校隊等,強化性別平等和破除性別偏見,這些都是學校體育老師可以努力的性別平等重要課題。二、營造友善運動環境:參與學校規
臺灣自108年起正式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在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中,議題教育促成並豐富了核心素養的實踐,其中明確規定領域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別平等教育」等19項議題,並擬定「理解性別的多樣性」、「落實尊重與包容多元性別差異」、「付諸行動消除性別偏見與歧視,維護性別人格尊嚴與性別地位實質平等」為性別平等教育的三大學習目標。為推行性別平等,市政府可說是不遺餘力,結合各單位設置了性別平等專區網站(https://ge.taichung.gov.tw/home.aspx),訂定性平政策方針及建置性別人才資料庫與性別平等委員會,並推動宣導媒材計畫,提出宣導影片、歌仔戲腳本與策劃展演、編製「在地好故事」筆記本、杯墊、資料夾和紙娃娃等兼顧實體與數位模式的媒材,提供給各學習領域的教育工作者視其需要融入課程設計。讓孩子鼓起勇氣向母親說出心中感謝同學們不分性別,團體合作。 在此脈絡下,北勢國
自玫瑰少年校園事件爆發後,大家開始重視性別平等相關議題與教育,希望悲劇不再發生,也期待透過性別平等教育能讓孩子們學會用正確的眼光看待自己。然而,性別平等議題涉及範疇之廣,從行為乃至於潛在意識,都能發現蛛絲馬跡,要完全消弭不平等風氣並不容易,現今在教學現場,仍能聽聞「男生留長髮很奇怪」的議論,或是看見學生因對性的好奇導致的肢體玩笑,明顯的不平等或許逐漸改善,那些潛藏於生活且流傳已久的風氣慣俗卻不容易撼動,由此可知,性平教育絕非一蹴可幾。 筆者藉此文與身處教育現場的教師們分享,可以從以下方向著手,來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看見差異、認識多元,以能實踐性別平等。認識自己的價值 歸根究柢,性平教育應建立在自我了解與自我價值認知上,透過繪本課程,讓學生認識自己的特別之處,學習接納自己的不一樣,明白自己的價值,也理解欣賞他人的獨特,鼓勵學生表達讚美來取代比較、批評的標籤。培養尊重的態度,是接納的第一
一直以來,學校推行性別平等教育以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平權及宣導尊重多元性別觀念,為建立相互尊重的友善社會奠定根基,本校即從「消除性別歧視及刻板印象」與「建立性別平等友善校園」兩個面向,著手規劃實施性別平等教育。 「消除性別歧視及刻板印象」是建立性別平權的第一步,幫助學生認識、理解不同性別的差異,進而學習互相尊重與包容。本校發展各年級性別平等教育課程,透過繪本、影片及遊戲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尊重性別差異及破除性別刻板印象,舉辦講座介紹不同性別生理及心理上的差異,了解彼此不同之處,學習如何與異性溝通及相處。此外,專輔老師亦定期入班宣導,讓學生學習如何互相尊重,避免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的發生。透過建立正確的性別平等觀念,將有助於推動性別平權。 「建立性別平等友善校園」讓學生在學校生活的脈絡中潛移默化,學習如何實踐性別平權。本校每年定期舉辦自治小市長及環保小局長選舉,不同性別的學生都
性別平等教育,是指促進性別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的教育,在過程中學會了解及尊重他人的性別、角色與選擇,更是一種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化,落實在生活中,轉化為生活教育的一環。 本校長期以來就將性別平等理念落實在日常生活與課程教學當中,運用活動及課程教導學童認識性別刻板印象、重新省思性別迷思及尊重多元性別文化。例如:在學期中辦理家事小達人活動,運用生活情境,進行適合學生程度的家事學習課程,打掃、剝蛋、摺衣服、晾衣服等,打破傳統性別角色的偏見,讓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當小朋友將任務完成時,更能體驗不同類型的家事或工作都是不分性別可以勝任,對於日後家事分配及職場工作內容的選擇更能符應自我定位及破除性別限制。小朋友學習完成各類家事活動 在課程教學上,進行各類宣導及融入課程教學以提升性平認知,例如:低年級的閱讀繪本教學,利用繪本生動的圖片及豐富的色彩,老師的問題設計引發學生的價值澄清,讓學生對於性別
家庭是閱讀的發源地,更是養成閱讀習慣最重要的場所,若能充分發揮家長對小孩閱讀的影響力,使孩子從小就接觸閱讀,喜歡閱讀,進而培養閱讀習慣,不僅能讓閱讀活動成為親子間的心靈加油站,對於小孩的學習更是助益甚大。 筆者的大兒子(小翔)就讀大班時,剛好遇到疫情三級警戒而停課在家,頓時多出許多時間在家學習,除了注音符號的加強之外,就是鼓勵他多多閱讀課外讀物。 當時的小翔較喜愛看圖畫較多的繪本類故事書,但因為上了小學之後很快就要學習國字,所以就開始鼓勵小翔閱讀文字量較多的橋樑書,希望能增進小翔的識字量及閱讀理解能力。小翔開心看作者介紹新書直播,時間還沒到就準備好要聽王淑芬老師說故事了。封面彩繪引興趣 鼓勵多讀文字來 在搜尋橋樑書的時候,小翔剛好看到王淑芬老師寫的親子天下《一年級鮮事多》,發現封面就是自己喜愛的繪本作家賴馬畫的,因而成功引起他的興趣,加上這本書在學校老師有念給全班同學聽,讓小翔
少子化的社會現象下,孩子健康的生長與健全的發展,已然是所有的父母錙銖必較的課題。如何讓我們的孩子過得更好,選用適當的媒介,設定共同的目標,訂下固定的時間,讓親子可以於這段時間中進行情感的交流,就能建立更穩固的親情聯結。 「滑時代」家庭的幸福秘訣︰「善用3C,幸福3T。」數位時代的教養,父母一定要做到「瞭解數位科技與社群媒體」、「設定合宜的監控機制」及「力行健康的使用型態」這三件事。教育部以「增進家庭凝聚力」的目標出發,提出「幸福3T--全家共讀、同樂、一起動一動」(Reading together、Playing together、Running together) 的愛家行動。原本沒有動力的拼插創意積木親子共同進行「玩具復活,玩具動起來」的玩具改造計畫成果。 3C產品和網路,已經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件。父母下班回家後身心俱疲,只想好好休息,於是3C產品成為保母的情況也愈來愈
家,是每個人最先接觸的小團體,家人提供我們成長的照顧、溫暖的懷抱、堅定的支持,是每個心靈的避風港。在家庭中,我們學習與人互動、建立價值觀,家庭生活中每個事件的發生、每個場域的情境,都是引導孩子處遇方式、澄清觀念、發揮潛能的最好時機。 永春國小透過多元親職教育活動,給予親子豐富的成長機會與展現舞台。適逢學校中庭升旗區130吋電視的裝設,在校長與家長會的力挺下,辦理這次「親子野餐趣-星光電影院」的活動。 等待星星與我們相見歡的時間要做什麼呢?迷你薑餅屋是個好選擇!從攪拌糖霜、一片片組裝、加上裝飾品,個個聚精會神。終於等到天色漸暗,中庭廣場滿是擺滿豐盛食物的野餐墊,螢幕上播映著兒童喜劇片,涼風徐徐吹拂下,美食與聲光搭配的饗宴,伴著家長與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隨著劇情高潮迭起,映後更舉行「燭光夜語-親子對話」活動,聊聊觀影後的感想,說說在學校的趣事,或是分享生活中特別的體驗,最後以溫暖的擁抱、
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觸的環境,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快樂成長最重要的環節,那該如何建立與維持高滿意度的幸福家庭呢?良好的互動與溝通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有著良好互動及溝通的家庭,通常符合三個指標:互相讚美、尊重彼此隱私及實質的陪伴。一、互相讚美 人所經歷的每個階段,沒有任何事是必然的,每個人都是希望能被肯定、被讚揚的,多加鼓勵家人的付出,手上的放大鏡拿起來要對著家人的優點,放大它、肯定它。二、尊重彼此隱私 再親近的人也會需要保有個人的隱私,家庭生活彼此息息相關,更需以尊重的態度,不干擾對方獨處的空間與時間,以免關心演變為嘮叨,帶來不愉快與彼此困擾。三、實質的陪伴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當生活上遭遇任何好事壞事,我們都希望能有人一同分享、一起感同身受,因此,最親密的家人更應該相互成為後盾,持續陪伴在彼此身邊,陪伴不只是安靜待在身旁,陪伴更是指承接住對方狀態的一個過程,因此,我們應該實實在在的「陪伴」
「家庭」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幸福的家庭更是祥和社會的基石,在社會不斷變遷下,家庭結構改變,打造幸福家庭似乎不再是唾手可得的一件事,需要我們更加用心經營,讓家庭成員產生情感的緊密連結,開啟幸福家庭之門。開啟幸福家庭的幸福之鑰其實很簡單 開啟幸福家庭的幸福之鑰,其實很簡單,首先,是全家人的身體健康與乾淨的環境。父母要教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如:刷牙、洗澡、如廁、穿衣等,能自己動手的事,父母切勿代勞,同時,家中環境的維護要教導孩子共同分擔,家人一起做家事,家中乾淨了,大家的心情也舒暢了。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其次,是父母正確的身教與言教。《孝經》三才章第七,子曰:「……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于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父母的行為對孩子影響深遠,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給孩子正確的示範讓孩子有所依循是父母必須做到的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