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戶外實境的素養導向學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陳永龍副教授 02/25/2019 1294 點閱

一、前言

       教育部於民國103 年6 月26 日舉辦「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啟動記者會,開宗明義即揭示:「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探索是生命的本能;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喚起學習的渴望和喜悅,增進真情、善念、美感的多元學習價值,並營造萬物可為師、處處可學習的學習氛圍,創造全民為戶外學習服務的環境。」

       宣言也明白地指出:「戶外教育能協助教學者反思學習的意義,擴展學校教育的視野和策略,帶給教與學之間的友善互動和深度學習。」而後,教育部定期召開「戶外教育推動會」研修政策,並修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實施戶外教育要點」來促進國中小推展戶外教育的課程化。

二、整個世界都是我的教室

  戶外教育強調學習應該在真實世界與生活情境裡體驗、走讀、探索、反思。「讓學習走入真實的世界,可以延伸學校課程的認識與想像,發現學習的意義,體驗生命的感動,提升孩子品德、多元智能、身心健康、合群互助和環境美學的素養。」

  因此,舉凡校園角落、城鄉社區、文化場所、農林漁牧場域、山野大地、森林溪流等等,都是學習的基地。這比起某便利超商廣告「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館」還要天寬地闊!因為,學習無所不在,而在真實世界裡學習「如何學習」,則是藉著體驗、實作等歷程,孕育「素養」最好的方式。

  想要做單車課程,就要學會單車原理與騎乘安全,而能藉著自己的力量評估風險、做好安全管理,來走讀世界。想要認識市長或警察是做什麼的,可以讓學生跟著他們一天,或進到他們的工作崗位裡觀察與提問。如此,生活本身就是學習的素材,也回應教育先驅杜威「經驗教育」的原理!

  事實上,未來教育只剩下兩種教室,一種是數位科技的「虛擬教室」,另一個是真實的大自然與社會文化場的「戶外教室」;虛擬教室會不斷因技術翻轉更新,必須投入大量經費,但戶外教室永遠都在那裡,卻又永遠無法被取代,即使同一條溪,你每次去都會不一樣,永遠有新的驚喜可以成為當下最好的學習資源!

三、戶外教育落實十二年國教的素養

  面對廿一世紀全球變遷的世界,教育變革不斷強調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力,而十二年國教強調「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素養,隨著108課綱即將開始實施,更需要讓學習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發生。

  在自發、互動、共好的原則下,想要達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願景,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素養細分為三面九項,三大面向為 「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再細分為九大項目:「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十二年國教把課程類型區分為「部定課程」與「校訂課程」二大類,在國中小階段,部定課程即各領域學習課程,校訂課程則是「彈性學習課程」。彈性學習課程由學校自行規劃辦理全校性、全年級或班群學習活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並鼓勵適性發展,落實學校本位及特色課程。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下稱《總綱》)中,也把「戶外教育」列為彈性學習課程的重點項目。

  因此,戶外教育是促進十二年國教就「課程與教學」面的一種變革,提供各領域學習課程、跨領域學習課程、校訂課程(彈性學習課程)藉著「走出課室外」到真實世界中學習,來加深、加廣學生素養,促進課程優質化的教育行動。

  換句話說,素養導向的戶外教育課程,學生在戶外體驗、探索、覺察、反思等各類學習中,在特定情境(課室外、校園、社區、社會文化場、大自然與野外地區等等)中採取特定的行動(探索、體驗、覺察、走讀、探究、創作、溝通、合作、發掘課題、解決問題等等),藉由此課程與教學歷程,而發展出能呼應十二年國教總綱的核心素養。

四、結語

  教育是創造未來的希望工程。戶外教育可以豐富孩子的學習內涵,讓知識走出課本與教室,讓素養走進生活與生命。我們可以計算一顆蘋果裡面總共有多少粒種子,卻無法計算種下一粒蘋果種子長大變成蘋果樹,到底可以結出多少顆蘋果果實。

  而回到教育心理學的思維,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兒童的人格教育》書中強調:「勇氣,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資產。」「人生不是坦途,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去了解孩子,為孩子預備好面對人生任務,有勇氣去克服各種挑戰!」

  戶外教育帶著孩子在真實的世界裡學習,自然是培養勇氣、孕育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一次次的實際經驗裡淬煉、反思、精進,而更有勇氣與智慧克服生命中的各種挑戰!

 

分享:
:::

教育領航

戶外實境的素養導向學習
走出教室 學習無限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