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為氣候而行動--讓校園成為學生學習氣候變遷的最佳環境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曾鈺琪助理教授 12/09/2019 900 點閱

        當16歲的瑞典女孩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拒絕上課並號召全世界的年輕人一起行動,為因為氣候變遷而正在大人手上消失的未來而奮戰時,筆者也正與一群宜蘭、臺北與臺中的高中老師合作,以科技部計畫設計一套符合十二年國教環境教育議題、且適用於高一的多元選修課程,並鼓勵學生透過課程規劃和執行校園內的氣候行動,以實際行動來聲援全球年輕人的氣候行動!這樣的做法亦與聯合國和歐盟提倡的「全學校取徑」(Whole School Approach,WSA) 理念相近,亦即讓學校師生直接參與學校治理以解決當地面臨的永續發展問題。

        其中,在聯合國提出的十七項永續發展難題裡,最具挑戰性的就是氣候變遷。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在2015年強調應將氣候變遷納入國家層級的正規和非正規教育系統。2017年更進一步提出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Learning Objectives,直接列出氣候行動的三大學習目標。其他國家已紛紛調整全國課程標準以便將氣候變遷列為學習重點,例如美國在2013年來就將氣候變遷納入全國性的「下個世代科學標準」(United States’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2013)。臺灣也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環境教育議題中,直接將氣候變遷列為學習重點。

        但氣候變遷是個跨領域、複雜及充滿不確定性的議題,因此教師在教學時經常會面臨以下幾個困境,像是氣候變遷太抽象而難以在生活中直接觀察(天氣與氣候的概念並不同)。其次,氣候變遷會牽涉許多環境系統而變得非常複雜和難以理解。其三,現在學生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較少,因此對自然環境的變化沒有足夠的敏感度和關心。最後,不像一般學科學習可以在一、兩次段考期間內看到自己努力的結果,為氣候變遷所做的行為或生活改變經常無法看到立即的效果而使學生覺得喪氣(Pruneau、Liboiron、Vrain、Gravel、Bourque & Langis, 2001)。

        為了協助學校及教師解決上述的教學問題,筆者將科技部計畫發展的三個氣候變遷模組、共18個教學單元(每單元2-3節課),依據合作高中的開課需求重新規劃為三門跨領域的多元選修課(跨英文、生物、地科、公民),分別是以希望感及氣候行動為焦點的「氣候環境行動家」、以自然連結感及保育技能為核心的「戶外森呼吸」、「解開氣候變遷之謎」等課程。在授課過程中亦將正向心理學裡Snyder (2002)的希望感理論(hope theory)與保育心理學的自然連結研究成果(connection with nature)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策略,並對課程進行形成性評量,以了解是否成功提升學生的希望感、自然連結感、氣候變遷知識、技能和行為。

        以「氣候環境行動家」的課程為例,筆者與合作教師共規劃了16周、內含三個模組的多元選修課程:模組(一)氣候素養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獲得初步的氣候知識和技能,包括了解過去的氣候變遷科學發現(課名為氣候變遷科學時光隧道)、全球尺度的氣候變遷衝擊現況(課名為氣候故事全貌-全球趨勢)、氣候變遷成因與未來趨勢預測(課名為氣候變遷衝擊與影響)。模組(二)森林與氣候則以學生平時就能接觸到的校園樹木或樹林為學習場域,透過碳循環遊戲(課名為都會樹木與碳循環)銜結模組(一),並說明氣候變遷的成因。接著在樹木碳固定與保存的課程中,讓學生調查校園樹木並認識校園中的生態環境,同時學習量測樹木的材積與吸存的碳量,再對比自己在校園生活中的排碳量,讓學生意識到氣候變遷與個人生活其實密切相關。最後在叢林保衛戰的課程裡,擴大介紹森林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模組(三)主題為氣候行動方案的規劃與執行,共有「目標尋找及設定」、「邏輯模式」、「行動試行與修正」及「成果發表」等四個學習階段。前三個階段會邀請氣候變遷議題相關公民團體,如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來診斷學生規劃的氣候行動。最後一週課程則以募資平台的作法,讓學生在社團活動時間擺設攤位,解說自己的氣候行動並展示成果影片來爭取他人的支持。學生的創意無限,總共規劃了10個可在校園執行的氣候行動,包括無包裝合作社、校園植栽調查與改善計畫、校園野生動物(以領角鴞為例)的棲地補償與調適計畫等。

        形成性評量的統計分析結果證實課程的確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希望感、氣候變遷技能和行為。學生訪談時也表示自己在行動過程中可以自主學習並有能力運用更多的氣候知識。如學生提到「行動方案規劃與執行,在過程中了解了很多相關的領域範圍,並能夠以這些知識進一步說服他人。」有學生也覺得自己真的參與了全球年輕人都關注的氣候行動,「因為他們讓我明白國外的青年是怎麼看待氣候變遷問題。不是所有人都會漠視這件事。」、「氣候行動的整個歷程,讓我覺得自己有在為對抗氣候變遷盡一份心力。」

        就像桑柏格坦誠而撼動人心的呼籲-「沒有足夠的時間等我們長大後再做改變」。學生的確不需要、也不能等到完成學業並離開校園後才開始面對氣候變遷與自己的未來。透過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所給予的課程彈性,學校老師和學生可以直接在日常學校生活與學科學習中採取更多更積極的作為,而校園本身就是學生認識和採取氣候行動的最佳學習環境。若想更進一步了解筆者與高中教師們一同規劃的多元選修課程內容,歡迎加入課程臉書社團並與我聯繫。

 

參考資料

氣候變遷教育計畫之臉書社團

《森林遇見氣候變遷》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821425857873787/

UNESCO (2017).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learning objectives. Retrieved from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47444

Pruneau, D., Liboiron, L., Vrain, E., Gravel, H., Bourque, W., & Langis, J. (2001). People’s Ideas about Climate Change: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Canad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6, 121-138.

分享:
:::

教育領航

為氣候而行動--讓校園成為學生學習氣候變遷的最佳環境
就是「忠信」--品牌意識的美感空間營造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