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運動效益大三元-防疫強身、學習提升、快樂加倍

逢甲大學體育教學中心王亭文助理教授 06/05/2020 1066 點閱

一、前言

        隨著 2019 新型冠狀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肆虐全球,一般大眾對於防疫相關措施顯得相當謹慎。近日網路上流傳著一則笑話指出,當醫療專家學者提醒民眾,口罩可避免飛沫傳染病毒—口罩售罄!當生化專家學者提醒民眾,酒精或稀釋的漂白水可消毒環境—酒精售罄!然而,當運動專家學者提醒民眾,運動可有效提升免疫力對抗病毒時—大家卻不為所動,雖然這是一則來自民眾的滑稽描述,但卻可反映出大眾對運動效益的認同程度,以及目前大眾從事運動動機偏低的現象。雖然如此,近年來大多數人對於運動的好處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民眾不願運動,有時可能是缺乏時間,或是認為運動的CP值太低,甚至部分民眾可能認為外出運動會增加疾病感染風險等,而影響從事運動的動機。因此本文主要再次向讀者介紹運動的具體效益,如:認知上的增進、情緒上的調適以及身體機能上的防護等,讓您可以更充分的瞭解運動好處,並提升運動參與的意願,共同度過疫情嚴峻時期的考驗。

二、運動的好處有哪些

(一)從認知學習的觀點來看

        隨著多年前《運動改造大腦》書籍的高度銷售量,許多人對於運動對學習力的提升有相當程度瞭解。從大腦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的觀點來看,運動可讓大腦額葉頂區網絡(front parietal network)與腦內海馬迴的齒狀迴處(dentate gyrus of hippocampus)的細胞增生,對於閱讀、學習與記憶等認知效益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在多年前一篇探討學校體育課與學生認知學習的相關文獻指出,體育課對學生的學業成就,如:功課完成、測驗、口頭報告、學業準備等皆有正向的影響(Sibley & Etnier, 2003)。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門探討不同形式的學校身體活動與學生學業成就的研究報告也指出,正規體育課的參與能提升學生數學、寫作、閱讀以及課堂注意力等;且讓學生有充足下課時間去從事身體活動,對接下來的課堂專注力有加倍的效果。最後,若學生積極參與課外的運動社團,對他們的課業學習成就、自尊、學習態度與控制感等皆有正面的影響。由此可得知,運動對學生認知上具有相當大的好處,不僅讓學生上課變得更專注!也可能讓學生變得更聰明!

(二)從情緒調節的觀點來看

        情緒是無時無刻涵蓋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一種自身主觀的感受,這些感受會引發個體生心理狀態的改變,並影響行為表現。簡單來說,人們在生活中經常經驗到快樂、悲傷或壓力等情緒,這樣的感受可能形成積極或消極的行為。在一篇調查 55,000 人運動習慣與正向情緒關係的大數據研究中發現,運動與個體心理舒適度有顯著的正相關,有從事規律運動的人,在正向情緒的表現上比沒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好 (Stephens, Jacobs, & White, 1985);除此之外,也有研究進一步指出,從事運動的強度以中等強度效果最佳(Mose, Steptoe, Mathews, & Edwards, 1989);換言之,當民眾在從事運動時,不須過度疲累,可依照個人主觀知覺,感受到有點喘、有流汗,但心情愉快即可。另一方面,國內也有研究進行國小學童運動情形與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 EQ)關係之間的探討,研究團隊將學童分成A、B兩組,A組進行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的晨間運動;B組則不進行任何運動,為期八周的實驗結果顯示,有進行晨間運動的A組學童在注意力與情緒智能的表現上都優於沒有運動的B組學童。綜合上述可知,運動對於個體情緒調節確實有正向的助益,適度的運動可以讓您的變得心情更好!

(三)從預防疾病的觀點來看

        要瞭解運動對疾病預防的好處,我們可以試著從一個名為「身體活動與健康」的美國衛生局報告(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來進行探討。該報告內容涵蓋了健身運動生理學、流行病學、醫學及行為科學等多重學門,對於身體活動對健康與疾病 (如:整體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癌症、第二類型糖尿病、肌肉骨骼傷害及突然死亡危險) 間的關係有重要發現,該報告並進一步強調運動對人類身體健康與疾病預防或改善的重要性。早期運動與流行病學間的研究發展其實相當緩慢,直到19 世紀中,Jeremy Morris 與Ralph Paffenbarger 兩位著名的流行病學家,提出身體活動與流行病學的議題後,運動與身體健康的關係才逐漸明朗化。 Morris 博士的研究團隊發現,從事勞動性工作的人比起坐式工作型態的人,在冠狀動脈心臟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發生機率上少於30%(Morris, Heady, Raffle, Roberts, & Parks, 1953)。另外,Paffenbarger 博士的研究團隊發現,當每周達到2,000 卡以上的身體活動量,比起坐式生活型態的人,死亡率可減少 25% 到 33%,且運動消耗的能量越多,死亡率呈現直線下降的趨勢 (Paffenbarger, Hyde, Wing, & Hsieh, 1986)。在這兩個突破性的初步研究成果下,才進一步促使社會大眾、專家學者與公共衛生學門等,都將運動視為一種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並開始正視運動對疾病預防的影響力。

運動效益大三元-防疫強身、學習提升、快樂加倍(圖片1)

三、結語

        從上述我們可得知,從事運動對大眾的身心靈皆是有利無弊的!然而,對於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要開始從事運動確實有點難度!因此,建議民眾在開始從事運動時,可尋找運動夥伴共同進行,這樣不但可促進運動意願,對於生活壓力排解與社會層面的情感關係皆有正面的功效。另外,提醒民眾在從事運動初期,應盡量避免過度與激烈的運動強度,宜採漸進式的進行,也不須給自己強硬的運動課表,在初期盡可能以個人運動意願為主要考量,避免物極必反的反效果。最後,在防疫期間建議大眾可以多從事健走、慢跑、騎腳踏車或籃球等戶外運動;其他室內運動,像是游泳、瑜珈或健身房等,民眾可考量自身對於疫情的感受斟酌參與。本文主要簡單介紹運動的三大基本功效,提供民眾對運動效益有初步的暸解與認同,期待大家未來的運動意願能有所提升,進而開始運動、喜愛運動並終身運動!

 

參考文獻

Sibley, B. A., & Etnier, J. L.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gnition in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5 (3), 243- 256.

Mose, J. S., Steptoe, A., Mathews, A., & Edwards, S. (1989).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mental well-being in the normal population: A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33, 47-67.

Morris, J. N., Heady, J. A., Raffle, R. A. B., Roberts, C. G., & Parks, S. W. (1953).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of work. Lancet ii, 1053-1057, 1111-1120.

Paffenbarger, R. S., Hyde, R. T., Wing, A. L., & Hsieh, C. C. (1986). Physical activity, all-cause mortality, and longevity of college alumni.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14, 605-613.

Stephephens, T., Jacobs, D. R., & White, C. C. (1985). A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 147-158.

分享:
:::

教育領航

運動效益大三元-防疫強身、學習提升、快樂加倍
素養SH150 改造大腦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