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探索學習的無限可能--走出教室 走進學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吳崇旗教授 07/08/2025 207 點閱

壹、前言

  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學習的場域不應只侷限於教室內的書本與黑板,而應該延伸到更廣闊的自然與社會環境。我們所身處的寶島臺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包括山林、海岸、湖泊與農村,以及豐富的人文歷史與文化資源,這些都為戶外教育提供了極佳的學習場域。根據個人多年教學與研究經驗,「走出教室,探索學習」不僅能讓學生透過實際體驗深化學習內容,更能在真實環境中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與適應挑戰的能力。當我們打破傳統學習框架,讓學生親自參與大自然的互動,甚至走入社會、深入社區,他們的學習不再只是知識的吸收,而是轉化為生活經驗,成為真正的「素養導向」學習者。

貳、他山之石

  借鏡國際戶外教育的趨勢,無論是資源豐富的紐西蘭,或是人種文化相近的新加坡,其推展戶外教育政策的作法與成果皆值得我們參考與學習。以下分別介紹:

一、紐西蘭:戶外教育的模範生

  紐西蘭長期以來將戶外教育視為重要的教育方針之一,並將其納入國民義務教育體系。紐西蘭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高山、湖泊、峽灣、冰河與地熱等,使學生得以在「活的地理教室」中學習。在紐西蘭,許多學校定期舉辦各類型的戶外活動。例如,皇后鎮國小(Queenstown Primary School)將體育課程與戶外探索活動結合,讓學生參與滑雪、湖上航行、繩索訓練(圖1)及長程徒步旅行,藉此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與適應能力。該校認為,這些活動不僅能強化學生的身心健康,也能培養他們面對壓力與挑戰的韌性。而瓦卡蒂普中學(Wakatipu High School)則更進一步,設計了一系列的戶外冒險課程。例如「綠石營」(Greenstone Camp),是為九年級學生設計的三日營隊,透過獨木舟、衝浪、登山車等活動,讓學生學習團隊合作與環境適應能力;另一個名為「樹枝營」(Branches Camp)的活動,則是十年級學生的「成年挑戰」,這是一個為期12天的長途戶外探索,包含露營、野炊、獨木舟、激流冒險等,學生須在沒有手機的情境下自主管理,並與同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挑戰。

二、新加坡:制度化的戶外探索教育 

  新加坡政府同樣重視戶外教育,並於2014年明確規定中小學課程內必須落實戶外探索活動。2017年更進一步推動「全國戶外探索教育總藍圖」,並投入2.5億新元建設專門的戶外教育訓練中心。新加坡的戶外教育以體育課程為基礎,並透過「探索體驗學習」、「戶外長短程徒步旅行」與「跨學科問題導向學習」三大策略,讓學生從簡單的戶外體驗逐步挑戰更具難度的探索活動。例如,短期校外考察可能涵蓋生態環境學習,而長期的戶外挑戰則強調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的培養。透過這些制度化安排,新加坡希望提升學生面對快速變遷社會的適應力,使其能在挑戰與變革中展現堅韌的精神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1 紐西蘭皇后鎮國小內的繩索訓練設施(圖片1)
圖1 紐西蘭皇后鎮國小內的繩索訓練設施
圖2 在戶外的教室中 團隊合作一起完成挑戰(圖片2)
圖2 在戶外的教室中 團隊合作一起完成挑戰

參、臺灣的戶外教育發展

一、政策與課綱的支持

  臺灣四面環海,山海資源豐富,為戶外探索學習提供了絕佳環境。2014年,教育部正式發布「戶外教育推動會設置要點」,並在同年宣布《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正式將戶外教育納入教育政策。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於2019年正式上路,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的學習目標,鼓勵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知識、發展技能與態度。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戶外教育成為實踐素養導向學習的重要手段。例如,許多學校開始設計跨領域的戶外學習課程,讓學生透過實地考察、野外體驗或社區參與來學習不同學科內容。

二、戶外教育的創新實踐

  近年來,許多學校與教育單位嘗試透過創新方式推廣戶外教育。例如,有些學校舉辦「特色畢業典禮」,將傳統室內儀式轉化為挑戰活動,如「挑戰鵝鑾鼻單車畢業典禮」。在此活動中,學生騎乘單車從枋寮火車站出發,最終抵達臺灣最南端的鵝鑾鼻,並在終點獲頒「另類畢業證書」。這樣的活動不僅培養學生堅毅精神與體能挑戰能力,也讓他們在大自然中體驗成就感與團隊合作的樂趣。此外,一些學校亦開始設計長期戶外學習計畫,如高山健行課程、海洋探索營隊等,讓學生在不同環境中學習生態保育、人文歷史與求生技能。這些活動使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學習,並強化對環境的認識與尊重。

三、戶外教育的影響與展望

  透過戶外教育的探索學習,學生不僅能提升學科知識的應用能力,更能發展多項關鍵能力,包括:

(一)建立環境保護意識:

   在自然環境中學習,能讓學生更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進而培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

(二)培養領導力與團隊合作:

   戶外挑戰活動(圖2)需仰賴團體合作,有助於學生學習溝通、協調與領導能力。

(三)增強心理韌性與適應能力:

   透過戶外活動,學生學會如何面對不確定性,並提升抗壓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肆、結語

  臺灣可以借鏡紐西蘭與新加坡的經驗,進一步發展更完善的戶外教育政策與課程。期盼有朝一日,戶外教育不僅是課程的延伸,更能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支柱,讓每個孩子都能透過探索學習,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之路。最後,無論是學生還是大人,我們都應該試著走出教室,親近大自然,讓學習不再侷限於書本,而是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分享:
:::

教育領航

福民國小「山」的野日記
探索學習的無限可能--走出教室 走進學習
戶外教育開啟孩子的未來視野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