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小老師在國語文教學的程序迷思

太平區東汴國民小學李福在校長 07/25/2011 4836 點閱

 

教學迷思別

教學程序

標題

國小老師在國語文教學的程序迷思

本國語文學習領域

國小

本國語文學習階段別

中年級

設計者

姓名

服務單位

李福在校長

太平區東汴國民小學

內                         容

迷思現象

現今國小的國語教學現場常見的現象是:老師抱怨教學的時間不足,將教學的程序壓縮,留時間不斷的考試複習;國語考試結果分數不理想,怪罪學生的文化次激不少、語文程度太差,寫作能力更是文思枯竭、文句不通、缺乏主題,更別談善用修辭、美化詞句。

老師對於國語文的教學如果僅能夠做到概覽全文、練習生字語詞及應付式的──四到六篇作文寫作(多半緊選擇四篇作文),剩下的時間就是不段的複習考試、考試……,希望藉由這種簡化的教學模式,精熟考試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迷失在社會考試領導教學、分數掛帥的洪流,這樣窄化的語文學習內容、空乏的語文教學方式,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怕是只有低迷的分數、喪失語文學習興趣和對語文缺乏敏銳的感覺。

概念釐清

國語教學的程序依照一般教科書教學指引的內容,大致上為概覽全文、討論生字語詞、內容深究、形式探究、說話、寫作……等。教師如果依照這個程序確實的教學,並提供學生充分的學習、練習與習作,再加上個人的創意教學學方法的引導與運用適當的補充資料,相信老師對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的期待一定與考試的分數成正比。

敎或學的建議

問題的緣由來自於教師個人對於自己的教學未能積極研究國語文課程綱要及各階段應該達成的能力指標,以及在教學前仔細研究教學指引,深入了解每一單元、每一課的教學內容、相關教材及教學程序,做好教學前的備課。畢竟,純粹憑藉個人的教學經驗進行教學,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很容易讓老師陷入個人主觀的窠臼,失去教學應有的系統化、邏輯性、一貫性、創意性與靈活性。

就以國小三年級國語課的為例,基本的課文概覽、討論生字語詞之外,教師如果仔細的研究教學指引,就會發現在內容深究及形式探究裡已經可以從「不但……還……」的句型中了解「遞進複句」;從「因為……所以」的句型中了解「因果複句」;「只要……就……」的句型中瞭解「條件複句」……等。也可以認識與運用「擬人法」、「呼告法」、「譬喻法」、「類疊法」、「摹聲」、「摹狀」及「摹態」……等修辭技巧,以及「排比句」「狀聲辭」、「感歎句」、疊字形容詞……等的應用。

雖然,前一陣子曾經因為李家同教授寫了一篇「天啊!小四考這個?可憐可憐孩子吧!」引起大家熱烈的討論國小四年級考「修辭」的問題,但是教師還是要透過內容深究、形式探究的過程,運用創意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修辭」的各種句型及技巧。況且,有了內容深究及形式探究這兩個重要教學程序,必定能夠激發教師的創意教法,更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國語的學習就不會變得枯燥,這些修辭與句型也會變成生動有趣的學習。透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不斷的在每一課的學習過程中耳濡目染,說話與寫作也變得輕鬆、容易而且有趣。更重要的是──不管怎樣的考試內容,學生的學習成績也都能夠維持相當水準。而這可能是那些簡化教學程序,強調不斷強化精熟練習就能考高分的教師能夠理解。

國語文因為多了英語、本土語言,讓國語文教學時數縮減,但是學生的學習需要完整的教學過程,打好良好的語文基礎,教師把學生學習的時間發揮到最大化,把時間用在紮實的學習過程,不需要反覆的機械式練習,就能夠增進學生學習國語文的興趣,提昇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和品質。 

 

分享:
:::

教學錦囊

跳脫視覺與聽覺的閱讀一定成效不彰
國小老師在國語文教學的程序迷思
學生自我傷害行為的輔導〈上〉
談100年第二次基測作文的寫作要領 ─當我和別人意見不同的時候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