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新取向臺中市中小學校務評鑑之意義

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陳盛賢主任 01/28/2014 2319 點閱

一、前言

       102學年度臺中市中小學校務評鑑在臺灣發展出一種新取向的評鑑方式,此種評鑑方式基於「聚焦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的評鑑主軸,融合美國西部大學校院認可協會(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 WASC)評鑑精神、學習共同體文化、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理念,重視學校願景與學生學習結果的聯結,導引學校全體人員投入,強調學校自我察覺,發現優缺點,針對學校尚待改進部分提出自我改善措施,並建立持續追蹤改進的機制,發展出學校特色亮點。與以往的校務評鑑最大的不同之處有三:一是重視大量訪談學校人員(受限於學校規模差異,每校約35%至90%人員接受訪談),再輔以書面資料;二是大量進行教學觀察(每校約24%至90%人員接受教學觀察),再分析教育活動;三是重視學校的自我改善機制更甚於績效表現。

二、傳統校務評鑑的省思

       「評鑑」的意義是「價值判斷」,判斷何種作為是屬於大家所認可、或大家所認定的「好作為」,或是「不好的作為」,此時如果僅是最後結果的價值判斷,通常會是「結果的評核」,如果是動態的改變時,往往會進行「歷程的改進」。在實施中小學校務評鑑時,通常會經歷資料準備、自我檢視、外部訪視、成績公布、追蹤改進等五個過程,所以各校在自我檢視、追蹤改進階段,可進行歷程的改進,導引出更好的校務發展;但是目前實施校務評鑑的情形,大家關注的是結果的評核,看學校等到何種成績,獲得何種補助,因此各校會竭盡所能的表現好的一面,粉飾不好的一面,校務評鑑逐漸成為一種「競賽」,競賽後,各校是否會改進評鑑報告所顯示的缺點,要看校務評鑑辦理單位的後續管考方式,此外此時的「評鑑報告的缺點」是否是真正的學校的待改善事項,也要進行深思。

三、新取向校務評鑑的意義與內涵

       新取向臺中市中小學校務評鑑之意義,除了成績公告時的「結果評核」,更重視自我檢視、追蹤改進時的「歷程改進」,但這需要後續一連串的政策作為,才能達到評鑑目的,否則會形成空話。第二週期校務評鑑時,各校的校務評鑑指標會有所不同,第一週期評鑑報告的待改善事項,都將為各校第二週期的評鑑指標與重點,其次第一週期評鑑後,各校的自我改善情形,績優表現形成穩定機制,更是第二週期的評鑑重點,如此才能落實「歷程改進」的概念。

       此次新取向臺中市中小學校務評鑑,不僅在於「歷程改進」,更出現一個新的現象,個人稱之為「機制導引」。此次新取向的校務評鑑,我們可以觀察到因為要大量觀課,與檢視平時教師每學年一次公開課情形,教師更重視教學觀察技術,逐漸發展出教師專業發展社群,隱約形成備課、觀課、議課的教師「授業文化」;其次也因為要大量訪談全校教職員工生,各校評鑑資料的準備,不再只是行政人員的工作,也讓全體教職員工生逐步瞭解全校校務,投入校務發展,落實「學校發展不僅是校長任務,不僅是行政人員的工作,更是全校教職員工生的職責」的概念。

四、新取向校務評鑑的價值

       個人認為校務評鑑的成績結果,只有部分的價值,必須讓校務評鑑配套措施─校務發展自我改善機制、教師學習共同體文化、重視訪談互動甚於書面資料的評鑑風格等建立,以表現出此次校務評鑑的「專業省思,愛與和平」精神,導引每所學校的改善與行動,肯定每一個人的努力與奉獻,落實學校願景,提升教育品質,共同開展大臺中市學生的希望與未來,此時新取向臺中市中小學校務評鑑將會展現出更深層的意義與價值。

分享:
:::

教育領航

十二年國教全面啟動~中投區適性入學一本通
享受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計畫帶來的壓力與緊張感
新取向臺中市中小學校務評鑑之意義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