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超越認知 開展出引領思考--關懷與視野的國際教育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洪雯柔教授 05/30/2016 1423 點閱
一、前言
       自民國98年開始投入中小學國際教育的籌備與推展、99年參與「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人力建置暨優先行動地區推廣」致力於教育優先區中小學的國際教育課程規畫,念茲在茲的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面臨數不清的重大議題,為何要推展國際教育?希冀為我們與學生開展出何種未來圖像?」
二、國際教育的樣貌
       奠基在長期以來引領高等教育學子從事國際志工服務與海外實習的視野,扎根於多年來與中小學國際教育夥伴共同設計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經驗,歷經與夥伴們的反省性對話與實踐下,日益清楚地建構出所期待的國際教育樣貌:「一種奠基於各國與國際知識,卻超越單純認知,而能進一步開展出運用其知識而深入思考與開創的能力,建構出理解全球一體之運作與相互連動性的視野,以及身為全球公民的覺知與關懷」。
       換言之,在今日快速變遷的全球關係中,我們期待自己與學生能夠認識其他的國家與文化,亦瞭解國際之間的關係與局勢。然而,我們更期待自己與學生奠基於此種認知而加以運用且開創,以深入洞察全球與地方問題、發展跨文化與具開創性之解決策略,且應用跨文化溝通能力適切協調與合作。而最終期許我們能發展出一種全球性視野,洞見我們個人與地方如何影響全球、全球如何影響我們與地方,瞭解全球一體的運作與相互連動,清楚洞察與預見臺灣在全球的處境與未來,以及我們身為全球公民可以有所作為之處以及我們與全球的不可分割性。
三、推動國際教育的省思
       在國際教育中,無論是教師的專業發展、課程發展與教學、國際交流或學校國際化,都可落實上述的發展圖像。然而,無論我們期待開展哪些軌道、面向或議題,也許最需提醒自己的是「面對全球化的世代,學生需要提升什麼能力?我們期待教導學生什麼?為了達成什麼目標?」。
       在引領各種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工作坊中,或是帶領長期合作之國際教育團隊的過程裡,常意識到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很容易落入「各國服飾、飲食、節慶很有趣,可以當成國際教育的主題」,抑或「童工議題很適合納入課程,是國際教育的議題,也較為貼近學生年齡」的思維。亦即,我們因為那是「國際教育」的主題而選擇納入課程,而非意欲達成原本的目標──「為了提升學生國際素養而設計課程主題或教學活動」。
       當面臨此種問題時,我們常會進一步進行反省性對話:「教了各國飲食後,我們希望他們學到什麼?學到泰國美食偏辣、越南美食酸辣清爽,然後呢?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認識這個世界或其他文化、更知道如何跨國生存與跨文化溝通嗎?更瞭解全球一體性?」老師們往往能夠幡然領悟:「各國飲食、服飾等的認知,僅是認識其他文化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瞭解各國飲食與服飾背後的文化意涵。瞭解之後,當與我國文化比較,一方面讓我們瞭解文化的共同性而體會人與人的連結;一方面透過文化的差異性,突顯出本國文化的特色,引領我們從不同角度看見臺灣文化的深刻意涵或值得反思之處,亦讓我們欣賞其他文化之美、看見其他文化類型的存在而懂得尊重,而唯有植基於此才容易進行跨文化的溝通與合作。」而若能進一步跳脫一般介紹文化時對傳統文化的過於著重,便能進一步看見文化的變遷與跨國文化的相互影響。
       同樣地,教導了童工議題之後,除了教導學生同理「他們好可憐、好辛苦」,且懂得珍惜自己的求學機會外,我們還希望教導什麼,讓他們更具有國際觀、全球視野與關懷呢?也許,從瞭解我們的廉價衣物乃來自他們的辛勞與受剝削開始,進一步可引導至瞭解全球的相互依存性、各國貧富差距或跨國公司及其對兒童權益的危害等,而最終也許可引導學生們思考「我可以做什麼來幫助他們?」
四、結語
       期許,被認為淡漠、思考淺薄的這一代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有更深層的思考與對世界的瞭解,也在議題瞭解與規劃後發現「我好像有力量可以做些什麼、改變些什麼」的關懷下,逐漸改變。對此,我是樂觀的,感謝一路以來一起努力的偏鄉國際教育團隊,讓我看到老師與學生的改變。祝福一起努力的教育工作者們都能跟我們一樣看到國際教育開出的美麗花朵!
分享:
:::

教育領航

臺中將成為國際都會
超越認知 開展出引領思考--關懷與視野的國際教育
看見世界 看見臺灣 看見學校教育新方向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