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多元文化之我見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張雪君副教授 07/11/2016 1680 點閱

一、前言

       多元文化社會裡存在不同的異質文化,當我認真在思考「何謂異質文化」這個問題時,要回溯到二十年前撰寫申請美國博士班的讀書計畫,文獻多半談到西方社會的多元文化面向主要由族群、階級與性別等個人特質交織而成時至今日,不難發現多元文化相關現象仍是西方社會沸沸揚揚的議題,甚至出現在現今美國總統初選的激辯言論中這些年來,我從事這方面的授課與研究累積一些經驗,因此將於本文就臺灣原住民與女性新移民兩個族群的「我見」和教育界夥伴進行經驗分享

二、臺灣原住民

        族群的身分界定主要依據兩種論點,一是族群原生論,另一是族群工具論前者指的是族群認同建立在客觀文化與血緣基礎上;後者則是族群認同隨情境而調整,甚至是族群菁英為了競爭有限資源而建構的,作為追逐集體利益的工具賴澤涵劉阿榮200610。類似美洲原住民的處境臺灣原住民歷經被征服的殖民經驗,以致於對其族群文化產生「認同的污名(謝世忠1987)然而,十幾年前我在南投縣仁愛鄉進行賽德克族當時稱為泰雅族的田野調查,發現當地原住民身分傾向採取主觀認定,也就是父親或母親有一方為原住民者,即採用其姓氏,才得以成為原住民由此觀之,受到族群工具論的引導,我們不難理解為何官方認定的臺灣原住民由九族已增加至今日的十六族,這現象反映原住民已逐漸認同其族群文化

        這幾年來,我也發現一些部落原住民朋友努力擺脫「貪杯等負面生活習慣以位於五百公尺大安溪河階台地上的香川部落為例,一進入部落映入眼簾的是代表泰雅族的菱形圖騰-祖靈的眼,出現在電線桿、公路旁的石壁上,環境遍植花草、乾淨整齊,路邊罕見醉倒的人平日人們離家從事種植甜柿、咖啡等農作,整個部落顯得安靜當地一位長者表示:「這裡不抽煙、不喝酒、不嚼檳榔。來到這個地方,不準備小米酒,到香川不要找煙灰缸。」

三、女性新移民

        透過跨國婚姻想要成為臺灣社會一份子的女性新移民,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機會與更多的自由,然而公民權的取得之首要條件是必須成為「臺灣媳婦,「上以侍公婆,下以續香火是漢人父系社會對媳婦的期待當我對修課的大學女同學問道:「以後要不要和公婆住在一起?,大部分女生都用力搖頭「隨夫居的居處原則,已經讓年輕臺灣女子感受到沉重的壓力,故我們不能對這些女性新移民有太多的責難。

        當談到跨國婚姻的出現,我以這樣的話語來開始:「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臺灣的媽媽不等他?全班同學聽完,總是哈哈大笑!隨著近年來女性意識的日漸抬頭,加上社會大眾擇偶所強調「男高女低的婚姻坡度(男生在身高、教育程度、收入等方面高於女生)逐漸消失,甚至出現相反現象-「男低女高,導致身負傳宗接代責任的臺灣男子迎娶大陸或東南亞籍女子若是透過仲介介紹,通常是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終身大事,雙方不僅欠缺感情基礎,尤其東南亞籍女性因面臨較大的文化差異,需花費更多的努力來適應臺灣社會生活因此,其子女的學業表現往往需要學校老師付出更多的心力來協助 

 四、教育上的省思:代結語

        臺灣社會人們的生活內涵因多元文化的注入變得豐富:文化如同一扇窗,透過打開這扇窗我們可以一窺其他文化的堂奧;文化也像是一面鏡子,攬鏡自照可以對自己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前述族群融入臺灣社會的歷史背景讓他們日後易於遭受經濟、文化方面的弱勢,因此臺灣政府針對弱勢族群的補助計畫如教育優先區計畫、攜手計畫,這些家庭與其子女通常也是接受補助的對象雖然臺灣社會政策的制訂與執行已採取融合取向,但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面對日益多元化的受教者,如何提升自身的多元文化素養或能力,是大家要一起努力的課題!

 

參考文獻

賴澤涵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收錄於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頁1-27)。臺北縣:揚智文化。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北市:自立晚報。

 

 
分享:
:::

教育領航

多元文化之美
多元文化之我見
強化新住民家庭功能 增進學校教育成效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