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淺談有效教學

教育局長彭富源 09/29/2016 2033 點閱

       教學是一種「複雜」而且需要「特別能力」的困難工作(Borich, 2007),它的「複雜性」來自於面對的對象是「人」──擁有個人獨特性及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因此造就了教學場域的複雜性、變化性而難以預測與掌控;所以從事「人」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特別能力」,才足以勝任此一複雜且難以掌握的教學工作。

       所謂教育工作者的「特別能力」,很大一部份是需要有勇氣去接受~異於傳統教育的「認知」與「思考」;例如:雖然大家都知道,「情意」是教學三個應達成面向(知識、技能、情意)中最核心與最重要的,但是臺灣的教育始終很難擺脫分數、量化...…的緊箍咒,所以「情意」能否有效達成目標,明顯還是較弱;然「情意」,卻還是決定知識、技能......能否更加有效學習的關鍵因素、甚至可以說是原始動能;所以教師要如何擺脫分數、量化...…緊箍咒的桎梏,需要同時具備智慧與勇氣。

       因為教育的主體就是「人」,學生因為被引發了「情意」、而有動機主動去學習更深更廣的內容、甚至是有意願、熱情的將所學習到的知識、技能…應用到生活中,最後付諸行動來改變現狀~~才是教育存在最大的意義!所以Bloom等人認為,情意領域(affective domain)是探討人類的興趣、態度、價值觀、賞析之發展與改變的歷程…。

       而「情意面向」能否有效教學,取決於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能否有深刻體認與充分實踐的意願與能力!以語文領域來說,白話文因為不需花很多時間來翻譯及解釋艱澀難懂的古文(文言文)-很多孩子自己看就已經懂基本語意的情況下,老師要讓學生理解與感受的,可能是其與真實歷史、現實生活的關聯性與思考,而這部分卻是很多現職老師「小時候」在學校受教育所最欠缺的;所以老師平時要花更多時間去涉略與了解,這種白話文的教學才會變得「有溫度」而能讓學生感受、思考到更多生活實質面的事物。

       以社會領域來說,與其強調哪一年發生什麼事、烏山頭水庫是誰建造的…等只是方便評量的題目,老師倒不如設計更多開放性、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例如:「當時成吉思汗若沒有攻打到歐洲,歐洲今日的歷史發展會有何不同?」「如果荷蘭人沒走,鄭成功沒來...…」、「甲午戰爭後,若是法國向日本買下台灣...…」歷史的演變又會如何?這樣開放式的引導討論,老師可能要想辦法深入了解的事情將更多,因此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才有機會引發更多可能的教育空間發展!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去探索歷史,比上課老師在課堂上口沫橫飛來得好,來得有效率。

       又以藝文領域來說,與其花那麼多時間來訓練學生樂器演奏、歌唱的能力及繪畫的技巧,倒不如更深入的介紹樂曲、美術作品背後所潛藏的人文故事、意義、與啟發~來深度的導引出所謂「人文」的視野與思考!因為這才是「藝術」與「人文」真正的教學內涵!但臺灣過去的藝術教育,太注重「技能」的訓練與展現-因為看得見而便於評量,所以聽過很多藝文老師分享過這樣的經驗:「小時候都被要求專心練琴、認真畫畫…所以其他事情都被告知:不需要了解、更不用去理會...…」所以一般人以為「藝文」教育的目的,只是提升自身氣質與藝文展演的能力~~這樣的認知,卻讓「藝文」與真實人文世界產生如此遙遠的距離。傳統教育所認知的藝文能力:樂器、歌唱、藝術品創作...…,應該是讓有興趣的學生去社團發展即可,「課程」,仍應以涵養對藝術的認知、感受、價值觀、思考…的能力為主,如此「情意」的教學,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擁有實質的意義與能量的擴充豐實。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但教師對教學的認知,仍舊相當程度主導了教學能否有效實施-所以教師還是教學能否有效的靈魂人物。教學就是一種藝術,教師更如同藝術家,能將顏色及線條描繪於畫布上創作出作品;或是將音符排列組合變成一篇新的樂章,而帶給閱聽者不同的感受與感動。所以每位教師都要精煉教學的「特別能力」,期許自己成為一個能應用「有效教學法」的「有效教師」,讓學生樂於學習、更能享受學習。

分享:
:::

教育領航

淺談有效教學
從精靈寶可夢看有效教學
從一個學不會注音符號的男孩談有效教學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