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談現代公民素養

教育局長彭富源 10/28/2016 5221 點閱

壹、前言:

       普立茲奬得主Friedman曾云:「全球化不是選擇,而是現實。」21世紀全球化浪潮下,人與人間打破時空的藩籬,一個看似微小的問題可能引發蝴蝶效應牽引全世界。「全球公民,世界揚才」成為教育願景。身為世界公民應該具備何種素養?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

貳、現代公民素養的內涵:

         所謂公民素養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參與現代社會公共生活,與他人共同生存、發展所需具備的基本核心能力。」教育部已於去(104)年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其核心素養係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重視學習過程促進個體全人發展以及終身學習者的培養。包括以下三面向及九個項目:

一、「自主行動」:

係指在社會情境脈絡中個體能負責自我生活管理及能進行自主行動選擇。個人為學習的主體,透過自主行動,選擇適當學習途徑,具備創造能力與積極行動力。包括「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三大項核心素養。

二、「溝通互動」:

強調廣泛地運用工具,有效地與人及環境互動。這些工具包括物質工具,如人造物、科技與資訊等;以及社會文化工具,如語言文字及符號。包括「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三大項核心素養。

三、「社會參與」:

個人需要發展如何與他人或群體互動的素養,提升人類整體生活素質,這既是一種社會素養也是公民責任。包括「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三大項目核心素養。

       另外,教育部為提升並增進大學生的公民素養與能力,已於100學年度起,推動「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係以強調公民核心素養有關的公共性、自主性及多樣性為精神,並以五大素養為主軸,分述如下:

一、倫理素養:

現代公民須具備分辨倫理難題與抉擇的能力,除了必須認識日常生活與專業情境中經常遇到的倫理議題外,更需運用道德推理及理性判斷來面對倫理議題。

二、民主素養:

現代公民必須具備透過民主程序處理爭議的能力,因此,應教育學生尊重事實、講究理性溝通,培養公民具備參與民主審議、面對合理爭議所需之知識、技巧與美德。

三、科學素養:

現代公民必須能了解科學產生之效果及其相應限制,並具備正視科學相關社會影響的態度,進而願意參與科學相關公共議題之討論、反思及抉擇。

四、媒體素養:

現代公民必須了解媒體科技與媒介組織如何產製訊息、建構形象及意義,並對媒體訊息具有開放、批判及省思的能力,進而學習透過適當媒介表達對於公共事務的關心。

五、美學素養:

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營造美感社會的能力。體驗的對象不限於藝文,亦可對於生活世界中公共領域之事物,具有統整性價值之體會,同時能提升體認層次,豐富美感之領受與實踐。

參、現代公民素養教育目標與特色:

       教育部並預計於四年期程落實下列三項公民教育目標,期能透過強化公民之倫理、民主、科學、媒體與美學素養,達成整體國民素質之提升,以利社會的安定與進步:

一、以學習者為中心,落實「全校性」通識教育制度性措施,目標在於完善教育體制,並提升教學品質與完備學習環境。

二、推動以行動為導向的學習形式,以解決真實問題為核心的學習過程,目標在於培育能自我實現的高素質現代國民與世界公民。

三、強化「現代公民核心能力」相關課程師資。

       綜合上述,有關的教育理念可以發現現代公民核心能力的養成具有長時間與切身性兩大特色。首先,倫理、民主、科學、媒體以及美學等現代公民素養的培養,需要適當的生活環境與長時間的浸淫、薰陶,因此,學校宜規劃校園的制度及環境,使教師與學生能產生密切的、有意義的長期互動。其次,由於未來的教育場域及主題已逐漸向外擴散,議題也擴及社會及職場的議題,因此,現代公民核心能力的培養需要運用真實情境來加以落實,希望能藉由全校之學習環境與制度陶塑公民素養、通識教育與融合專業教育之教學改進課群及師資培育與推廣等策略,來提升教育品質,進而養成具備創新、跨領域、知識統整,同時具有全球視野以及積極參與公共領域等特質之人才。(教育部顧問室,2012b)。

肆、結語:

       培育現代化的公民素養,需由人與己我、人與人際、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世界、人與生態等面向,層層外擴並循序統整,以孕育國民具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德行,以及積極的參與能力,並透過認知、情意,以及技能領域的薰陶,藉以實踐真、善、美的公民核心價值,讓世界公民素養內涵在心中萌芽,於生活實踐,從而成就一位理想而標準的全方位好公民。

分享:
:::

教育領航

談現代公民素養
淺談現代公民社會與公民素養
特教運動會 展現新公民素養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