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當老師遇上食農教育

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董時叡教授 04/06/2017 5420 點閱

一、前言

       近年來,受國外食農教育風潮的影響,加上國內食安問題層出不窮,使得食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尤其是中小學,更是被視為最重要的實施場域。只是對眾多的中小學老師來說,心中應該有很多疑問,例如什麼是食農教育?有些老師甚至會皺眉頭,想說這是嫌中小學老師還不夠忙嘛?

二、食農教育的定義

       什麼是食農教育?是不是只要有安排農事活動加上吃吃喝喝就是呢?在此謹參考臺灣農業推廣學會2016年出版的「當筷子遇上鋤頭—食農教育作伙來」手冊,定義食農教育「是一種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學習者經由親自參與農產品從生產、處理,至烹調之完整過程,發展出簡單的耕食技能。在此過程中,亦培養學習者了解食物來源、增進食物選擇能力,並促進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另外,透過農耕的勞動體驗,可培養學習者對食物、生產者和環境的尊重與感恩,並激發其生命韌性和堅毅性格。」

三、學校食農教育的特色

       大致上,學校的食農教育有四大特色:(一)親手做:讓學生經由飲食調理和農事投入,親自動手參與諸如「從種子到果實」、「從孵蛋到小雞成長」的生命成長過程,以及「從農場到餐桌」、「從採菜到烹煮」等完整生產消費過程,以具備簡單的農事和飲食生活技能,體會農民的辛勞和食物的珍貴,也體悟生命價值和激發動力。(二)農業食物:飲食體驗強調盡量吃從泥土生產出來或自然養殖的食物,鼓勵學生吃最新鮮、僅初級處理過的農產品,同時減少食用過度加工或加了大量化學添加物的「工業食品」。(三)共耕共食:教學活動設計,盡量以與同學或家人一起參加為原則,強調大家一起從事農產品生產,以及共同開伙,進餐時營造良好飲食氛圍和表現適當的進餐禮儀。(四)綠色產消:在學校的生產體驗或飲食活動設計的要求,都強調城鄉資源交流、在地生產、適地適種和當季生產的重要性,鼓勵對環境友善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並強調廚餘的再利用,避免食物的浪費。

四、學校食農教育的教學目標

       學校教育型的食農教育,在學校常透過種植農作物和飲食調理的體驗來輔佐教學,目的即在針對同一群學生,以較長的時間和連續的課程活動,嘗試把農事教育、飲食教育活動一併規劃整合,也融入環境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營養教育、家政教育等活動和意涵。因此任何教學活動,為便於規劃內容和達成教學目,宜盡量包含下列的十大教學目標至少一項:(一)認識食物的原貌原味,強化品嚐及感官教育。(二)瞭解營養均衡及多樣性食物攝取的價值。(三)培養飲食調理初級技能。(四)瞭解「食物里程」及在地食材的觀念。(五)認識食品過度加工及化學添加物的風險。(六)培養良好飲食禮儀(珍惜、感恩、共享)及對生命的尊重。(七)培養農業生產初級技能,並體驗其辛勞。(八)認識作物季節性及品種多樣性。(九)瞭解在地農業特有生產技能及飲食文化。(十)認識飲食及農業生產對大自然環境之衝擊。

五、學校食農教育的推動

       對老師而言,食農教育的實施當然多少會形成另一種教學負擔,但是在帶著學生種植/養殖和調理食物的過程,對於老師本身的飲食健康其實會有很大的幫助,經由農事的參與,更具有園藝治療的心理療癒效果,而且農事勞動也是一個很好的運動。而當然,許多中小學老師會擔心缺乏農業、飲食調理專業技術的問題,所謂術業有專攻,老師本來在農事技術上就不如農夫,在烹調技術上不如廚師,所以根本不用為了技術上不足而擔心,只要有心於食農教育的推動,加上適當尋求外援,這些技術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例如在臺中地區的老師們,若有農事操作上的問題,可以聯繫霧峰區的農業試驗所、新社區的種苗改良繁殖場、彰化大村鄉的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這三個組織不但具有地利之便,更擁有很多各領域的農業專家,而且培育了很多新的品種和保存許多在地的古傳或原生品種。當然,諮詢學校附近的農會、農場的農民,也是很好的策略。在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下,臺中市的教師夥伴們,就讓筷子和鋤頭相遇,食農教育大家作伙來吧!

分享:
:::

教育領航

當老師遇上食農教育
臺中市校園食農教育總體計畫--給學生健康的人生
創意食農在樂業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