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豆沙包的想念》

西屯區惠來國小王怡藺老師 01/25/2018 1068 點閱

《豆沙包的想念》(圖片1)

書名:《豆沙包的想念》

作者:王基倫

出版社: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

 

  「從小喜歡吃豆沙包,至今猶然。」

     作者王基倫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的教授,從小與務農的外公外婆同住,過著農家子弟的儉樸生活,大人們大清早就辛苦下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親朋之間很少往來,最常來訪的賓客是每天叫賣饅頭的老伯伯。也因此,豆沙包成了作者最深刻的童年回憶之一,對豆沙包的喜愛也一直延續至今。

     食物,總是帶著一種難以言說的親密,在家裡、在廚房、在餐桌上家人的談笑間,尤其在成長期間,一口口咀嚼著的食物,包含著滿滿的長輩叮嚀與關愛。這些畫面在不經意之間被深切刻畫進記憶的最深處,無論時間多麼久遠,總是讓人魂牽夢縈。作者成年後,某次回到外公外婆家作客,看到桌上放了一個豆沙包,年紀小的表弟想吃,但外婆卻一直慫恿表弟發揮「孔融讓梨」的精神把豆沙包讓出來給他,只因為外婆記得這是他最喜歡吃的東西。後來在一個偶然親友齊聚的場合,外婆還提起作者拿著剛買的豆沙包到田裡想要給她吃的往事。一顆簡單的豆沙包,蘊含著純樸又動人的家族記憶,能讓人墜入時光隧道,想起當初單純而美好的童年時光。

     媽媽不會做大菜,到現在也仍自嘲自己不善廚藝,但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她總在餐桌上努力為體弱多病的我們變化菜色。只是挑食的我不懂稱讚媽媽的手藝,媽媽也從不問我們覺得好不好吃。記得十歲那年某天我發燒請假回家,中午吃著媽媽做的紅燒獅子頭,大概因為感冒胃口不佳覺得吃起來有點苦,我說了一句:「這個不好吃」,媽媽沒有說話,然後不知為什麼我一定要讓媽媽聽到這句,又再重複講了一次,可能是希望她可以理解我因為生病所以食慾不振想得到安慰吧!沒想到媽媽竟然生氣了:「覺得不好吃就不要吃!」接著就把盤子端走了。當時的我完全沒想到媽媽的感受,只委屈的想著自己明明生病了,媽媽為什麼還要責備我呢?幾年後媽媽開始茹素,童年時期的菜餚再也不復出現,我其實也不記得媽媽做過哪些料理,但數十年過去了,至今我仍深切記得的就是那顆苦苦的獅子頭。也因為懂得了媽媽當時的心情,每每想起這件事,就覺得這顆記憶中的獅子頭,似乎比當時更增了幾分苦澀。

     歲月如流,人事已非,唯有記憶長存心頭,能雋永而令人回味再三。味覺的傳遞很奇妙,是最微妙的情感牽絆。有些事也許只是尚未想起,而不是忘記了。也許一匙涼掉的湯,能猛然憶起為了跟弟妹搶喝媽媽慢火細熬的一鍋熱湯而燙得滿嘴生泡,路邊包子店煙霧氤氳的蒸籠,也能讓人想起過去蹲在廚房門口,等待奶奶的蘿蔔糕出爐的那一瞬間。飲食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更是連結人們情感與回憶的最佳媒介。現代人因為忙碌,往往以外食打發三餐,各自加班的家人,可能很難坐在一起吃頓飯,飯桌上的晏晏笑語被電視中傳出的罐頭笑聲所取代,看似充實的生活,似乎少了點什麼。在食安問題充斥的現代社會,不妨暫時停下腳步,走進廚房為家人準備一餐飯食,隨著鍋鏟翻飛,油然而生的幸福,才下喉頭,也悄悄的爬上心頭了。

分享:
:::

書香共聞

《鳶》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
《會說話的洞》
《豆沙包的想念》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