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日:100 年 6 月 10 日
發行人:教育局局長
出版者:臺中市政府教育局
地址:42007 臺中市豐原區陽明街 36 號
電話:04-2228-9111(代表號)
臺中市教育電子報自民國 100 年 6 月起,每月 10 日發行一期,為教育夥伴提供更快速便捷與寬廣詳實之教育資訊 ,歡迎各界關心教育訊息之舊雨新知,上網免費訂閱,並請廣為推廣宣傳。
一、前言
106學年第2學期開始,我在臺中教育大學英才校區的屋頂,透過食農教育的通識課程,成功的把125平方公尺、覆土50公分深,原本長滿雜草的屋頂「草原」,變成了師生共同開墾進行農事體驗的「屋頂菜園」。如此這般的「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e)經歷了一年四季,種出了各式瓜豆蔬菜與最具臺中代表性特色作物的麻芛,學生經歷了鬆土、做菜畦、每周帶生廚餘做堆肥、育苗、定植、澆水除草施肥的過程,看到蟲子鳥兒陸續光臨,再到收成與共煮共食,完整經歷了「從作物變食物」、「從土地上餐桌」的低碳綠色飲食歷程後,學生必須繳交作為課程與農事心得以及指定閱讀書目作為期末報告,完成食農教育整個學期的學習。
二、食農教育帶來認知改變之分享
這學期批閱了這篇特教系三年級學生的期末報告,突然讓我心頭酸了一下:
這門課每個人得簡單說明修這堂課的原因,我說是弟弟讀園藝科的關係,也想試試看弟弟說的曬太陽,流汗的感覺,但另一個不方便在大家面前說的原因是,我想當弟弟的榜樣。弟弟是學習障礙生,在原來科班不快樂,所以降轉到園藝科,我想告訴他,姐姐也在體驗他現在體驗的一切,我這個沒基礎的人都可以了,他已經去了一年,他也可以做到,他可以拋掉過去重新開始。
一開始我是抱著當好榜樣的心態上課,後來從育苗後看到小芽開始冒出來的那一刻開始,我的心態開始變化。我漸漸感受到成就感,有種我是它們的媽媽的感覺,按三餐給吃的、跟他們說話、唱歌給他們聽,希望它們能好好長大。移植到菜園後,我越來越享受這個過程,菜園就像秘密基地一樣,澆完水、除完草、挑完蟲之後,可以在那裡唱歌、聊天,一個禮拜去至少三次,每次去都會待一小時,就像從書本中跳脫出來一樣抒壓,也難怪園藝治療是有一定的成效。
而另一位語教系三年級的學生,更生動地描述了她自己的改變:
聽到這堂課滿滿的「實作」,幾乎每週都要耕田種地時,結束第一次上課,我就差點退選了。因為我厭惡大自然,更貼切地來說,我對它們一無所知,我畏懼它們。
第二次上課,我已經忘記了大部分在室內課所講述的東西了,只記得滿身的疲累和厭惡。這堂課程「很幸運地」就接近中午,我們開始了第一次的實作:鬆土,讓土壤變得鬆軟才能讓植物更容易地紮根。上學期已經有人開墾過的土壤,再次挖掘會有多難呢?一開始我是這麼想的,我大概還是太過天真了,那些土壤堅硬的讓人忍不住想落淚,既悲傷又心酸的淚,約莫兩、三小時的時間,大家拚了命的努力鏟土、攪拌。原本完整、緊實的土塊逐漸地碎裂成大塊土磚,碎土磚還得用鏟子敲成更小的土塊,一不小心還會敲到裡面包裹的大石子,虎口會被反作用力狠狠的震到發疼。敲土塊還能用鏟子、耙子當作工具,但到了最後小土塊敲碎還不夠,得用手捏一捏才能讓它們變成最原始的樣貌,那種鬆軟的土壤才算完成。如果說之前只是在考驗體能的話,用手捏土就是在考驗我的心理障礙。
年幼的小孩子們最喜歡到沙坑玩了,小時候的我也不例外。某次愉快地捏沙土時,摸到了特別不一樣的沙團,軟軟的、有彈性的,是一團白白的東西!那是隻肥大、死掉的大蟲子!從此以後我對所有種類的蟲子(包括蝴蝶、瓢蟲等)以及大自然有非常嚴重的恐懼感。而土裡面的住民,想當然就是我最害怕的蟲子們,一想到可能會用手觸碰到它們,我就反感。幸虧我的組員們都和我相反,一點也不畏懼那些土著民,還分了使用工具的工作給我,讓我可以先緩緩,從間接接觸開始慢慢等待我的改變。.......那天我們第一次鬆土,花費時間遠超過課程規定,卻只弄好一塊小小的土地、好像也鬆得不夠徹底.......又接著弄了兩、三個禮拜才真正完成,這可能是我人生第一次花這麼長的時間挖土。
老師一點一滴的帶領我們探討食物和農事的相關知識,甚至已可以說在探討和生活更緊密的本質,不僅僅是表面上食物和自然的關係,還有一些精神、文化或是道德內在的聯結。
在這短短十幾周的課程裡,我從不願接觸到親自施肥;從討厭大自然到理解土地對於我們「人」從生理到文化上的意義,也深受那些為土地貢獻付出的人們感動。這是這學期讓我的想法有最大改變,也將在人生留下最特別回憶的一堂課了。
臺中教育大學食農教育通識課程 英才校區空中菜園 大學生食農教育實作課程
三、建立Z世代與土地的連結
比起中小學生的食農教育,大學生的農事操作肯定是難度與技術性較高,相同的是,我們面對的學生都已經是與土地、農業疏離遙遠的Z世代了。食農教育並非以養成農業從業人員為目標(那是技職教育的目標),除了可以讓這群重度倚賴網路的年輕世代了解食物的原貌、增進料理的技能、愛上口中的真食物之外,到底還有甚麼原因可以說服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食農教育」是個值得帶領學生一同投入、用心經營的領域呢?
(一)食農教育是反思現代化生活問題的歷程
身處食品工業化的體系,全球食物(品)的生產多倚賴農藥、化肥、人工添加物、基改作物的運用,造成的食安問題已是全民皆知,也造就了我們對食物的要求是「價廉」、被人工添加物改造味覺的「味美」,CP值是衡量有關飲食一切的準則。
許多學校的回饋告訴我們,當孩子親手培育蔬菜,後來採收並煮食,即便是過去不愛的蔬菜都覺得可口無比!孩子與口中食物的關係,再也不只是「好不好吃」而已,更反映了對於付出的辛勤與豐收成就感的無限珍惜。
(二)食農教育同時滿足環境教育、文化教育、戶外教育、自然科學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品格教育與美學教育
食農教育以「環境永續發展」為前提,秉持「循環農業」的精神,教導孩子以枯枝落葉生熟廚餘製作堆肥改良土壤,不使用農藥化肥等石油化學衍生物進行栽培管理,恢復了多樣性的自然生態,了解地面下的生物擁有將有機質分解成養分的高超本領,翻轉了對土壤原本覺得骯髒的迷思;「親手做」與「實際體驗」讓學習這件事脫離了紙本,把教室拉到了戶外;合作力與執行力成為焦點,提升孩子的生活能力。更可貴的是,透過孩子的親自照料蔬菜,建立了對「生命」的真實感受,造就了年輕世代亟待培養的責任感,也在自然生態與親近泥土的環境中,感受上天恩賜的美好。
四、結語—運用食農教育,涵養各種「素養」與「態度」
知識可以透過紙本傳授,能力能夠經由重複操作與練習而獲得,但是「素養」卻很難透過課程講授與練習快速養成。食農教育,提供了在勞動體驗中點滴涵養「素養」的機會,包括友善環境與自然生態、敬重農業與農人、具備分辨好食物的敏銳度、愛護生命、珍惜食物、建立責任感,即便不是未來的青年農民,也絕對是親土愛農、支持綠色農業的消費者。
創刊日:100 年 6 月 10 日
發行人:教育局局長
出版者:臺中市政府教育局
地址:42007 臺中市豐原區陽明街 36 號
電話:04-2228-9111(代表號)
臺中市教育電子報自民國 100 年 6 月起,每月 10 日發行一期,為教育夥伴提供更快速便捷與寬廣詳實之教育資訊 ,歡迎各界關心教育訊息之舊雨新知,上網免費訂閱,並請廣為推廣宣傳。
蔣偉民局長
蘇美麗科長
課程教學科王柏鈞股長、王琬璇老師;南屯區永春國小蕭俊勇校長、王清峰主任
教育領航:西屯區上石國小劉益嘉校長、黃蕙蒨組長;北區太平國小曾娉妍校長、陳奕蓁主任、游淑淳組長;
教育動態:中區光復國小張毅宏校長、蔡牧耕主任、林靜鶯組長;東勢區新盛國小譚至皙校長、李曉玲主任;
校園風情:北勢國中林宏泰校長、劉芳如主任;西屯區東海國小林筆藝校長、張凱棠主任、楊琮渝老師;
人物特寫:后里區月眉國小廖曉柔校長、楊秀停主任;大里區大元國小張曡今校長、王怡月組長;
焦點話題:清水國中曾育宗校長、洪嘉祥主任、王詠婕組長;東區樂業國小吳桂芬校長;
教學錦囊:四箴國中林瓊惠校長、董家琳組長;大里區益民國小洪翠芬校長、吳相儒主任;
教育夥伴:西區忠信國小黃美樺校長、葉俞潔主任;北區立人國小廖子成校長、簡鳳瑩主任;
書香共聞:大甲區順天國小陳素萍校長、顏淑菁主任;大雅區三和國小何昭伶校長、陳怡閔主任;
行政組:南屯區永春國小蕭俊勇校長、王清峰主任;
網路服務:課程教學科黃晉恩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