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祖父母」是孩子認識老化、悅納老人的第一個老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林如萍教授 08/06/2019 823 點閱

       每年8月第4個星期日為祖父母節。為什麼要設立祖父母節

     祖父母節只是敬老活動嗎?學校,還可以怎麼進行呢

一、高齡社會中的祖孫關係

     高齡人口的自然增加已是世界各地已開發國家的共同趨勢。107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達14.05%,也就是說7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臺灣正式宣告邁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高齡趨勢對家庭的發展也產生了影響,三代或四代的家庭可能越來越常見,但在少子女的情況下,家中每一代的人數越來越少,家庭型態往垂直化發展。祖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日益重要,調查發現:臺灣民眾初次成為祖父母的年齡平均約為54歲,若以平均壽命80歲來看,祖孫關係可長達25年以上,為人祖父母已成為個人生命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事件,祖孫關係可說是老年期家人關係中重要的一環。

二、老年歧視? 你我從出生開始,就在變老

    面對高齡社會趨勢,不同年齡世代的互動關係便成為重要的議題。2016年聯合國於10月1日國際老人日,呼籲:世界各國關注年齡歧視、對老化及老人的負面態度,強化人們對於高齡趨勢和挑戰的認知。

    老年歧視Ageism是基於年齡的偏見,老人此一具有多樣性的年齡群體,被假設、統一歸類為衰老、想法過時、無用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發現:世界各地對老年人的負面觀感及年齡歧視狀況十分普遍。然而,你我從出生開始,就在變老老化不是一個問題,也不是一種疾病;而是每個人的共同經歷,沒有人可以置身其外。社會的價值觀攸關高齡社會的面貌,由教育的觀點來看,老年歧視的中心議題是:我們如何理解老化的歷程

     家庭中的祖孫關係是兒童、青少年與老人互動的最初經驗。研究證實良好的祖孫互動,有助年輕世代建立對老人的正向態度、扭轉年齡歧視偏見;並且,不同世代之代間的相互支持有助於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也影響老年生活福祉。在華人家庭的文化中,年輕世代眼中仍視祖父母是家庭的守護者,但由於三代同住的比例下降,地理距離及父母工作忙碌、孫子女課業壓力等,祖孫聯繫有限,確實存在關係疏離之隱憂。因此,促進祖孫互動,不僅是孝親尊長的家庭倫理議題,引導年輕世代與祖父母同樂共學,更有助於兒童、青少年對老化有適切的認識與了解,達到年輕人敬重老年人、老年人協助年輕人的代間互惠。

三、祖父母節:祖孫同樂,代間共學

  由教育部發起,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日為祖父母節」,學校該如何舉辦祖父母節活動由學校推展祖父母節的目標來看,主要是:

  (一)彰顯祖父母對家庭及社會的貢獻與重要性;

  (二)鼓勵祖孫相互表達關愛,倡導家庭中代間互動、同樂、共學。

   因此,祖父母節不應僅是敬老活動。較佳的作法是:由祖孫-代間教育」的觀點出發,透過學習活動,鼓勵祖父母和孫子女同樂共學,落實祖父母節的倡議。而除了祖父母節的活動,學校的課程亦可配合家庭教育法中規定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四小時『家庭教育課程及活動』,或是12年課綱中的家庭教育議題融入領域學習活動,發展祖孫代間教育活動;另一方面,則是結合社區共同舉辦家庭、祖孫代間活動,如:結合各地樂齡學習中心或社區老人相關組織,共同發展在地社區之祖孫代間活動。

四、以教育搭一座世代的橋樑,建構不分年齡世代,共享的社會

  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上提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意是指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孟子描述的理想社會中博愛之思想,無疑是高齡社中重要的品格素養。祖父母節及學校推展祖孫代間教育的倡議,期望透過祖孫互動,讓年輕世代認識老化、悅納老人,進一步,透過代間共學互助、扭轉年齡歧視與偏見,以教育搭一座世代的橋樑,達成建構一個不分年齡世代,人人共享的社會的願景。

 

分享:
:::

教育領航

學校活動是促進良好家庭教育的途徑
「祖父母」是孩子認識老化、悅納老人的第一個老師
建構幸福家庭美好願景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