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好用的「個案行為動機分析表」

梧棲區永寧國小蔡玉華老師 08/06/2019 757 點閱

       每當有導師轉介學生到輔導室時,輔導人員都需要先和導師深入了解個案轉介的原因,而在了解個案的問題當中,我們發現,個案的行為模式往往都只是冰山在水面上的一小塊,其實在水底下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耐心以及足夠的敏銳度才看得到。然而,直接去猜測學生為什麼會有這個行為及內心的想法,其實並不簡單,因此,筆者提供一個好用的工具表,協助老師在分析學生行為動機時,能夠有方向與效率。

       老師在輔導學生時,可以先試著去推敲與了解個案的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才好對症下藥,找到可能的問題癥結點,方能事半功倍。首先,邀請老師先靜下心來回想一下,並請您對照下面這張表,思考兩件事:

一、您與受輔學生相處時,您內在產生甚麼感受或想法?

二、孩子會有哪些行為反應、模式?

       接著,再參考本表找出孩子可能的行為目標動機、孩子內在想法需求,最後選擇適合的引導方式。

 

如果你有以下情緒

孩子有以下反應

孩子的行為目標

孩子內在想法

引導方式

煩人的

想要提醒或是勸哄孩子

為孩子「乖」而高興

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會短暫停止行為

引起注意力

被愛=被關注

避免目光接觸

用非語言讓孩子感受被愛

被激怒

想要展現權力

被挑戰

「我會讓你這麼做」

當孩子被訓斥時,行為會變本加厲

權力/掌控力

我想要掌控、支配

我要證明你管不到我

提供選擇非命令

避免做權力拔河

不對抗也不讓步

提供有效方式讓孩子覺得有掌控感

被傷害、生氣

想要討回公道

「你怎麼可以這樣」

想要討回公道

讓自己被討厭

報復(討公道)

我不被喜歡而且我沒有任何權力,我想讓別人也一樣感受到傷害

不要攻擊回去

重新建立關係

使用孩子接受的邏輯結果

友善的視線

失望

覺得煩人但憐憫

「我還能做什麼」

被訓斥沒有反應

覺得怎麼嘗試也沒有用

消極的

迴避(自我放棄)

我什麼事都做不好,所以我什麼都不做

「我不夠好」

避免哄與憐憫孩子

安排機會提供成就感

找出解決方式讓孩子覺得有價值

不要幫孩子做

資料來源:專輔教師任庭儀

 

 

 

 

 

 

 

 

 

 

 

 

 

 

 

 

 

 

 

 

 

 

 

 

                   筆者在輔導經驗中,特別對於「孩子的內在想法」有很深刻的感受。每個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其實都是受傷和缺愛的孩子,當他們內在的需求被您看見時,就好像在這個學校找到一個「懂」他的人。有時候,輔導老師不見得能滿足孩子的內在需求或想法,但僅僅是「理解」而已,就足以跟孩子建立正向的關係,孩子會信任你。當孩子相信你是理解他的人,他在你的班上便不會出現別的老師看到的行為問題。

分享:
:::

教學錦囊

好用的「個案行為動機分析表」
iEARN國際專案學習--與世界交朋友
自然科學領域教學核心素養--探究與實作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