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以Kagan合作學習結構 提高學生課堂參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王金國教授 03/31/2020 6389 點閱

前言

        從學習原理來說,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主張與重點。行為學派強調增強、循序漸進、練習與精熟⋯⋯技術;人本學派重視人的情意、價值、自主、自律⋯⋯層面;認知學派則著重訊息處理、後設認知、學習策略等之運用。不論採何種觀點,在教學實務中,老師們均瞭解,如果學生在上課中低參與(engagement/ participation)或未參與,其學習成效必然不佳。因此,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是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中很重要的指標(王金國,2016)。

        受教師專業發展及108課綱「共備觀議課」概念的影響,有愈來愈多教師會與別人「共備」,藉由教師間的合作,共同設計學習單或活動單。只不過,筆者從到小學觀課的經驗中發現,學生該如何完成學習單或活動單就不見得有細緻的規劃。在教學實務中,教師可能是請學生獨自完成學習單,或請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共同完成學習單。無論何種方式,教師須時時關注該教學活動能否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以及同學間能否均等參與。

  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是教學中要關注的重要指標,至於如何落實,有著不同策略。本文擬介紹Kagan的合作學習結構(Kagan Structure),筆者認為它是一個可行的做法。

二、Kagan合作學習結構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指的是兩個以上的人,透過正向的互動,促進彼此的學習。在此定義下,它已發展出許許多多不同的合作學習型態。例如:國內教師較常聽到的配對學習法(Pair Learning)、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 STAD)、共同學習法(Learning Together)、拼圖法(Jigsaw)及團體探究法(Group Investigation)。然而,合作學習的型態並不限於這幾種,例如:本文要介紹的Kagan合作學習結構(Kagan Structure)。

  Kagan合作學習結構是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退休的教授Spencer Kagan所發展的,所謂合作學習結構,指的是用以增進學生參與(engagement)及與他人合作、溝通的活動設計,在合作學習結構中,學生藉由正向互動促進彼此的學習。例如:Timed-Pair-Share(計時-配對-分享)這項結構,是學生兩人一組,一人先分享30秒(秒數教師可自訂),分享結束後,換另一同學分享30秒。這樣的安排,目的是讓學生的參與機會均等,以及課堂參與頻率提高。而在Rally Robin(輪流發表)結構中,則是兩位同學輪流發表,例如:老師問四雙腳的草食動物有哪些?請同學先想一想並寫下來,然後與你的夥伴輪流發表2分鐘(發表時間教師可自訂,若發表者在提早結束,他的夥伴再提問,以刺激發表者繼續思考並回答)。

  2019年的三月,筆者曾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參加過Kagan教授所主持的工作坊,今(2020)年寒假,筆者也與臺灣分組作學習專案團隊及績優深耕學校一同前往美國洛杉磯學習。除了參與Kagan教授主持的工作坊外,也實際進到兩所運用Kagan Structure的中學(middle school, 6-8年級)觀課。本次參訪,因時間關係共觀課了12個班級,每個班級約停留15分鐘,除看到了不同合作學習結構實際運用外,更看到幾乎全班學生都積極參與的課堂景象。以下擬分享此行看到的二個實例:

(一)Mix-Pair-Share(混合-配對-分享)

  這是一堂六年級的體育課,教師在合作學習前,先對學生說明本次使用的合作學習結構(活動程序),並確認學生都瞭解活動程序。學生在活動場隨著音樂自由走動或小跑步,音樂結束時,所有同學把右手舉高,找一位最靠近自己的同學配對。完成配對後,兩人手放下(混合-配對),接著彼此分享自己投籃技巧(分享)。所有同學都分享後,教師再重複前述流程,學生會配到不同夥伴,彼此分享。

(二)Inside-Outside Circle(內外圈配對)

  這是一堂八年級的自然課,教師在教室內講授後,就把學生帶到教室外(空間大一點)。離開教室前,教師再次跟同學們複習本次使用的合作學習結構(活動程序),並確認學生都瞭解活動程序:

    1.全班形成內外兩圈:單號學生站內圈,雙號站外圈。

    2.內外圈同學隨機配對後,教師請學生先對夥伴打招呼。

    3.教師出題(請你選擇一種動物來代表你,你會選哪一種?為什麼?)。

    4.內圈先分享20秒,外圈聆聽(教師可自訂由內圈或外圈先分享)。

    5.教師請外圈的同學給予分享者(內圈)讚美~你說的真棒。

    6.教師隨機抽點學生,請他說一下他的夥伴剛剛說了什麼(確保學生有專注聆聽)。

    7.教師請外圈向右走三個位置(教師可自行調整移動幅度),形成新的配對。在移動前,跟現有的夥伴說:「很高興跟你配對成一組,再見。」

  這個活動很類似土風舞的交換舞伴,每一位成員隨著音樂跳完一小段後,就跟現有舞伴說再見,然後,換到下一位舞伴。這樣的配對及輪流,有助於提高學生參與及均等參與。

三、Kagan合作學習結構的特色與實施上的建議

(一)特色

  1. 將合作學習活動步驟化,並將之變成是一項程序性知識。這項活動程序,不只教師清楚,學生也都知道怎麼進行。
  2. 進行某一Kagan合作學習結構前,教師會把該步驟呈現在投影幕上,讓學生再複習一下該程序。
  3. 小組角色分工明確,確保參與機會均等。例如:小組ABCD 4人,教師出題後,A講完30秒換B講30秒,接者C,最後D。
  4. 將合作與社交技巧融入其中。例如:組員發表時,其他組員要看著發表者。發表結束,其他同學要給予他一個讚美,例如:你說的內容很棒。當老師請各組的某一位(例如:A同學)站起來發表小組成果時,其他組員會在A同學被抽中後,對他說:我相信你做得到。
  5. 強調PIES四元素。P是積極互賴(positive interdependence):學生會相互協助,學習任務有賴所有人的參與。I是個別責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每一位學生都有個別學習責任,不能有人搭便車。E是均等參與(equal participation):透過時間分配及輪流等方式,創造學生均等參與的機會。S是同時互動(simultaneous interaction):藉由同時互動,力求讓最多學生參與。

(二)實施上的建議

  1. 實施Kagan合作學習結構時,必須師生都熟悉該活動流程,初期實施時,不要貪多,一次只運用一個結構。等到所有學生都熟悉該結構時(也許是2週或一個月),再教導第二個。
  2. 讓合作學習變成一種習慣,而不是單一事件。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參與,不過,學生不見得熟悉合作學習結構。因此,教師必須持續且經常使用,並指導學生合作技巧,讓合作學習變成是一種習慣,讓學生藉由合作來學習。
  3. 為了讓學生可以跟不同的組員互動,進而更認識自己的同學,教師可於毎次定期評量後,重新分組。
  4. 教師可將合作學習結構的程序、合作學習技巧製作成海報,並張貼在教室中,讓同學們時時複習並沉浸於合作學習的情境中。
  5. 結合班級經營技巧:在合作學習結構前,教師必須跟學生建立「拉回焦點(refocus signal)」的默契。例如:看到教師舉起右手,所有同學必須停止講話及工作,然後,也舉起右手。若有學生還在講話或工作,學生們要提醒這些同學,請他們也放下工作並舉起右手。拉回焦點的活動,必須練習到5秒內完成,這樣教師就可減少班級經營時間。
  6. Kagan合作學習結構的型態相當多,教師宜配合教學目標選用適合的結構。

四、結語

  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及學習成效應是所有教師的共識與期待,只不過受教學進度、教師專業能力、教師童年求學經驗、學生能力及學生課堂經驗⋯⋯因素的影響,許多教室的教學型態仍是以教師講述為主,以致於學生在課堂中呈現低參與。另外,有些實施合作學習的班級,因為沒有明確的分工及流程,以致於小組成員常不清楚如何進行。本文介紹了Kagan合作學習結構,此方法步驟簡單,具體可行,期許國內教師可以進一步認識並運用之,藉由此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王金國(2016)。教學專業Update。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Kagan, S. & Kagan, M. (2015). Kagan cooperative learning. Sam Clemente, CA: Kagan Pulishing.

分享:
:::

教育領航

看見2020未來教室新樣貌
以Kagan合作學習結構 提高學生課堂參與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