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深耕戶外教育 航向寬廣學習藍海

大葉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施又瑀 04/08/2021 843 點閱

一、前言:跳脫傳統教育的藩籬,體驗學習的魅力和感動

  戶外教育係指學校或教師安排教室以外的學習活動,它整合各領域之認知、情意、技能,能連結統整知識系統和真實生活經驗,使學習者拓展視野,享受學習的喜悅,培養基本能力和核心素養。誠然,戶外無限的寬廣可以讓孩子盡情的馳騁遨遊,透過親身的嘗試、探索與體驗,優游於學習的天空,烙印深刻的感受與體悟,讓自然生態和社會人文等內涵豐富孩子的心靈,彌補學校正式課程的不足,更是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全人教育理念和提升教育品質的落實作法。

  置身科技產品和在水泥叢林長大的孩子,疏於親炙鄉土、自然人文,對生態、生活和生命的感受貧乏,未能激發深刻的感動,衍生身心方面的問題。而戶外教育掙脫「餵養式的課程」,跨越教室和教科書的藩籬,透過走讀、觀察、探索、互動、反思等歷程,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讓孩子從做中學,從實作中獲取經驗,汲取知識和體認如何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真實感受學習的魅力和感動。

  盱衡臺灣戶外教育現況,大多偏重戶外活動而忽略教育屬性,流於單純體驗活動的安排與集合,爰此,學校有必要精進與提升戶外教育的優質化,讓視野更加開展,讓能力走進生活,才能培養孩子自信昂揚的迎向未來。

二、立足鄉土由近而遠,構建系統性的戶外教育課程

  良好的課程與教學設計,是戶外教育成功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規畫戶外教育課程時,應築基於學校本位課程,適切結合社區自然環境、社會人文、在地特色等資源,建構有系統的課程主軸,兼顧穩定和彈性,將學習延伸到社區或更遠的地方,設計永續發展的戶外教育課程,充分運用及配合場域資源特性,讓學生認識生長土地,引導學生深入體驗與探索,學出精彩與感動,進而拓展視野及學習經驗。

  學校規劃優質的戶外教育課程,應善用文化及生態環境本身的潛力,妥適整合場域課程與領域課程,透過團隊協作,發展出以學校和社區等生活場域為核心的「校園課程」與「社區課程」,再逐步拓展到鄰近鄉鎮市、跨縣市、離島地區等的「跨區課程」,以及「遠距課程」,輔以多元教學型態,循序漸進推展。其次,各分級課程應依據各項規畫方案就課程主題、融入領域、能力指標、教學策略、課程內涵與評量檢核等,建構課程、教學與學習方案模組,培養學生探索力、反思力、合作力、整合力與問題解決力等,藉以厚實學生學習力。

三、搭築適切的學習鷹架,點燃自主學習的熱情

  戶外教育透過資源的整合,可以豐富教學資源。因此,各校應著力於盤點校內外相關的自然生態、藝文場館、觀光遊憩、探索體驗等設施,選擇具有教育意義與價值的場所,適切予以整合,建置戶外教育網站,讓行政人員及教師熟稔各類場所的特性與資源,裨益規畫多姿多采的戶外學習,豐富學生的學習內涵,更可藉此作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鷹架。

  以彰化市中山國小「走走停停,中山小旅行」為例,由學生上網蒐集鄰近火車站相關資料,以及適合行進路線,並討論危機處理辦法,各組自行購票、搭車到預定車站後,完成該景點的任務及闖關活動,在活動中,孩子需要學習看地圖、解決問題與分工合作。由此可見,教師可以戶外教育點燃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陪伴他們從週遭環境中發現問題,進而訂定學習主題,輔導學生依需要去「搜尋」、「選擇」與「判斷」再整合成有系統、有內涵的資料,從而在既有的認知基礎上構建新知,增進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漸次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語:迎向寬廣的學習藍海,驅策教育新動能

  教育部期許藉由戶外教育的推動,開啟「向大地學知識,與萬物交朋友,讓知識走出書本,讓能力走進生活」的契機,建構孩子的人文素養和自然情操。誠然,戶外教育跳脫傳統制式教育的桎梏,提供更寬廣的學習舞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吸引力,不僅創造更多生活經驗與學習依戀,且在培養學生正向行為、建立人際關係及養成學生人格特質上也彰顯了應有的功能與重要性。

  我們期盼學校戮力於深耕戶外教育,盱衡本身的條件及學生發展等的需求,規劃由遠而近的優質校本戶外教育課程,並落實行政支持、場域資源、安全管理、課程發展、教學輔導等五大系統,一步一腳印,拾級而上蔚為常態,引領學生朝自主學習的方向前行,迎向廣闊的學習藍海,成為驅策教育轉化的新動能。

分享:
:::

教育領航

加值版的戶外教育在博愛國小
深耕戶外教育 航向寬廣學習藍海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