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教師如何培養具有多元文化素養的世界公民

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鄭瑞娟副教授 10/12/2021 888 點閱

壹、前言

  在時間巨輪的推動下,人類歷史已堂堂邁入二十一世紀。在這新世紀中,舉凡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無一不在尋求一種視野更遼闊,更具國際性的整合。所謂多元文化素養,意味著人類不分種族、年齡、性別、社經地位、宗教,都共享同一個世界,都能互相尊重與接納,各族群之間不再壁壘分明,而是共享、共有、共合。此一願景,不僅是歐美大國所企求的,也是小如島國的臺灣所祈盼的。當政府致力於教育改革,提出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時,就明訂十九項教育議題,其中一項即是「多元文化教育」。

  然而,此一多元文化教育願景,是否能如願地在校園中開花結果,學校教育者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我們深信,一位教師的教育理念會主導其課程設計以及教學方法,也會影響其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因此,本文將闡述在目前多元文化的社會當中,一位教師該具有哪些多元文化教育觀以及如何透過課程設計,教學策略,以及班級經營來培育具有多元文化素養的世界公民。

貳、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

  筆者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不是一門課,或是一個活動就能達成的。它包含教師本身是否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的素養?他的養成教育中是否有經過多元文化教育的洗禮?他是否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的設計與教學能力?他是如何經營管理班級?

一、多元文化教師的素養

  學者(Ramsey)認為教師本身的信念,是影響多元文化教育能否成功實施的重要關鍵。教師應常常反省自己是否能做到以下幾點。例如:

(一)教師應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成長背景及自己的生活型態。

(二)教師應描述自己對種族、文化及社會階層的看法。

(三)教師必須對社區、學生的家庭及學生對各族群的看法有所認識。

(四)教師亦須對學生的概念形成有所認知。

  此外,亦有學者(單文經)指出多元文化教師是一位文化人類學家,可深入體會學校所在地所存在的各種不同的次級文化,並認識各種不同文化中的互動模式。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及教學

  學者(Banks)認為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是一全面性的教育改革,應從課程設計及教學方法著手。

(一) 在課程設計方面:

  教師可以採取以下的四階段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模式來進行教學:

階段一:貢獻模式

  貢獻模式的課程是在主流課程中加入英雄、節慶與片段的文化素養。老師可以在課程中加入各個國家的歷史資料及文化資料等,使學生認識異國文化,而學習尊重與欣賞他人文化。

階段二:附加模式

  附加模式的課程是在不改變原有課程架構的模式下,將文化概念、主題、與觀點加入課程中。這種課程可以是一個單元、一門課、或是一本書的形式呈現。例如老師可以利用綜合活動或是彈性課程時間帶領學生來討論新住民為何要來臺灣以及學生對新住民的看法。從討論中來了解學生對新住民有無偏見,引導學生放棄刻板印象,建立和諧同儕關係。

階段三:轉型模式

  轉型模式是將原有課程解構,使學生能從不同族群與文化觀點理解概念與議題。例如當探討臺灣的藝術與文化時,教師不能僅以漢族的眼光來敘述臺灣藝文發展的過程,而是從不同族群的觀點來探討,例如: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以及新住民等族群。

階段四:社會行動模式

  社會行動模式是學生對重要的議題做決定並採取行動以解決問題。老師應帶領學生對校園中及社會上任何重要議題保持敏銳及關心態度。例如,學校的政策有無顧及每位學生的需求、校園中有無多數族群學生欺負少數族群學生的霸凌事件等。若有以上類似事件,老師能帶領學生勇於向學校發聲,請求學校重視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或是發起運動,呼籲大家尊重少數族群,促進校園中各族群和平共處。

(二)在教學法方面:

  學者(譚光鼎)指出,學生的母文化與學校文化若有差異,學生的心智運作、自我概念與工作表現都會受到影響,而這些因素會影響他們的學業成就。因此教師必須了解不同文化間的異同,減少因差異而產生的衝突,搭起不同文化間溝通的橋樑。因此,許多學者認為多元文化教學即是一種文化回應教學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它強調學校課程教學及模式應與學生文化連結,例如合作學習、分享心得、解決問題、做決定、角色扮演、真實性學習,以及真實性評量等方法。筆者認為在教學上,教師亦須注意以下幾點:

  1.要求學生自我省思

  現在的學生,常以新新人類自居,以自我為中心,來面對周遭的人、事、物,而忽略了他人的存在。教師應要求學生,常常檢討省思自己的觀念、做法,是否無形當中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與行為,或是有意無意地傷害了一些人,造成族群間的藩籬與衝突。

  2.養成學生理性批判能力

  理性思考與批判是現代國民所須具備的基本能力。然而,很多學生卻欠缺理性思考的能力與勇於批判的精神。因此,教師需帶領學生一同針對學校體制中,社會運作下,政府領導下的一些不公平、不平等、不合理的現象進行討論、批判,以求最符合各族群團體生存,發展的空間與機會。

  3.鼓勵學生身體力行

  接受多元文化教育的洗禮之後,學生應於其日常生活當中去實踐多元文化教育精神。例如,不再對其他非我族類的團體存著主觀的刻板印象,或是歧視欺壓弱勢團體。相反地,學生願意主動的接近他們、了解他們、並協助他們。教師可以設計活動,使學生參與社區義工活動,協助弱勢團體。例如筆者任教的研究所學生目前是國小老師,就曾經帶領學生到社區中關懷老人,協助打掃。

三、多元文化的班級經營

  教師欲在自己的班級實施多元文化教育,除了須具有前述的多元文化素養以及課程設計與教學技巧之外,還必須妥善經營班級氣氛,促進學生間建立和諧融洽之關係。學者(Grant & Sleeter) 提出的「人際關係模式」(Human Relations) 即強調族群和平共處,互相尊重與協助,是達成多元文化教育的途徑之ㄧ。因此,若有學生因其語言及文化背景在班級中受到同學的排擠及嘲笑時,教師應該教導學生能互相尊重與包容,不論他的背景為何,主動幫助他,使他覺得自己被重視,相信他不會因自己的背景而感到自卑。

參、結語

  「加強本土意識,拓展國際視野,了解、接納、並尊重不同文化」的胸襟已是屬於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所必須具備的。然而,對於當前因不同的宗教、政治、種族、文化等立場,而引發的衝突,進而演變為恐怖攻擊事件,實在是令人為全人類的和平發展而擔憂。如何消弭這些對立的情況,教育是一個基本的方法。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能接受多元文化的洗禮,學會珍惜自己的文化、歷史,也學會去接受不同的族群,包容不同的見解,筆者相信,這些人類之間的衝突應可減少至最低。要如何去教育一個孩子具有多元文化素養,教師本身的多元文化理念、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班級經營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具有多元文化觀的教師將懂得如何引導他的學生來接觸不同的文化,學會欣賞不同文化,並且勇於表達對不合理之事的看法,且願意付諸社會行動。因此透過以上的論述,筆者期望提供給關心且願意承擔培育多元文化素養的世界公民的這個重責大任的教師們一些淺見,期待更多的教育人士能一同攜手合作,共同為我們的下一代來努力。

 

教師如何培養具有多元文化素養的世界公民(圖片1)教師如何培養具有多元文化素養的世界公民(圖片2)教師如何培養具有多元文化素養的世界公民(圖片3)
分享:
:::

教育領航

雙語臺中 放眼亞太 接軌國際
教師如何培養具有多元文化素養的世界公民
虛擬教室 雲端英語學堂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