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智」力滿滿 創意昇「高」

豐原區瑞穗國小郭宗銘老師 10/08/2021 787 點閱

前言

  十二年國教課綱中闡述,科學素養課程目標為「提供學生探究學習、問題解決的機會,並養成相關知能的科學探究能力」(教育部,2018)。瑞穗國小的智高積木校本課程以三~六年級自然課本所學之概念,配合智高積木的特性,讓學生能透過動手操作,實際進行問題解決。

瑞穗國小智高積木課程學習地(圖片1)
瑞穗國小智高積木課程學習地
三年級上學期學習單(圖片2)
三年級上學期學習單

重視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的素養課程設計

  本校智高積木課程設計依據素養導向四項基本原則(洪詠善、范信賢,2015)所提及的第三項「重視學習的歷程、方法及策略」來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讓學生從觀察、實驗及實作的歷程,學習探索證據與解決方案。

「ㄑ」型軌道
「ㄑ」型軌道

  三年級參考康軒版三上第二單元「生活中的力」來設計。原課程內容提及物體(課本用球)會因為力的作用而產生不同的運動方式。因此,本次課程延伸此概念,結合智高積木概念,透過讓學生製作「ㄑ」型的軌道,再讓「球」從軌道上滾下,從這樣的操作過程中,讓學生逐漸發現,除了課本中的作用力外,「高度」亦可產生滾動能量(即位能轉成動能之意)。

軌道特色觀察與操作前準備

  首先,教師會先引道學生觀察「ㄑ」型軌道的特色,讓學生知道何謂「ㄑ」型軌道的標準後,告訴學生可自行創造「ㄑ」型軌道。並且給予每組不同數量的智高積木(絕對夠他們創作基本「ㄑ」型軌),若學生有需要額外的積木時,必須來跟老師提出申請,並敘述該積木所用何處以及其所必需之原因,老師審核後,適當給予合適的積木。

引導學生從實作發現與解決問題

  接著,讓學生「自由組裝」,然而學生可能會將積木裝反,導致最後無法使球順利滾動,此時教師可拿出球,讓學生實際滾滾看。當學生發現如此組裝無法讓球順利滾動必能發現此組裝錯誤,等到學生發現問題後,引導學生觀察積木的「兩面(一面適合滾球,一面不適合)」,學生便可發現必需把適合滾的那面翻到上面。

學生操作(1)(圖片3)
學生操作(1)
學生操作(2)(圖片4)
學生操作(2)

從實驗結果進行探索證據的學習

  最後,學生進行組裝與嘗試後,學生可以發現「球越高滾下來,力量越大;軌道越斜,力量越大……」,並且協助學生將今日完成的作品與發現,寫在學習單上。

學生成品(1)(圖片5)
學生成品(1)
學生成品(2)(圖片6)
學生成品(2)
學生學習單完成情形(圖片7)
學生學習單完成情形

參考文獻

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然領域。2020年12月01日,查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63/pta_18538_240851_60502.pdf

葉連祺(2003),Bloom 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6。

蔡旻恆(主編)(2021)國民小學自然科學(第一冊)。新北市:康軒出版社

 

分享:
:::

教學錦囊

一樣的數學課 不一樣的互動
創客舞動親子共學
「智」力滿滿 創意昇「高」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