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服務學習與全球好公民

臺灣師範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劉若蘭副教授 04/08/2022 442 點閱

一、前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下簡稱十二年國教)本於全人教育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要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教育部,2014)。過去研究發現國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提升的能力,可以相呼應的有「自我精進」、「思考分析」、「溝通表達」、「同理協調」、「團隊合作」以及「公民實踐」等,且參與多元服務的學生在各方面的學習成果較高(劉若蘭,2018)。

  青少年學生因「服務學習方案」而接觸服務的行為經驗可能會造成長久性的影響,如自我尊重、知能發展與社會人際等(Wade,1997)。Serow(1990)研究也提出,曾參與社區服務的學生對學業、社團與宗教活動等目標與時間的運用能力高於未參與的學生。我國在中學、大學中推動的服務課程,有些推動單位與教育人員缺乏有系統的設計、規劃,讓服務內容只有清掃環境等工作,甚或因服務列入推甄入學項目,青年學生利用各種機會拿到志工証明,並未體會服務帶來的真義與學習(黃玉,2001)。

二、服務學習的成效與影響因素

  過去志願服務與社區服務聚焦於配合社區立即性的需求,服務學習加入反思與互惠的元素(Jacoby, 1996),且強調服務與不同領域課程的結合,近年來,推動服務學習的參與者開始思考,如何規劃才是增進學生產生正向社會改變的有效教學方式(Welch, M., 2009)。

  劉若蘭(2017)探討國中生參與服務學習方案之學習成果研究結果發現,國中學生服務學習歷程經驗與服務投入態度高分組的學生,在各項學習成果的提升程度都顯著高於低分組的學生,服務學習歷程經驗對於服務投入態度與學習成果有顯著直接影響,服務投入態度在服務學習歷程經驗及學習成果間具有中介影響效果。推知服務學習能否達到預期學習目標,需要考量服務學習方案或課程規劃與實施的方式,服務學習方案如具有明確學習目標與良好教學策略,較能提升學生的動機與投入,進而增進其學習成果,更重要的是,提昇學生主動投入服務程度(李育齊、劉若蘭,2016),透過落實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的實施內涵,促使學生在認知方面更加了解課程結合服務學習的意義,行動方面完成預定的目標,情意方面認同服務帶來的改變,可以更加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啟發學生投入學習的態度,對於教學達到預期目標相當的重要。

三、掌握服務學習推動品質培養全球公民資質

  服務學習通常被視為一種方案,其實更重要的是,服務學習也可視為一門哲學或一種教學法(Kendall, 1990),它植基於經驗教育,以學習為基礎,且透過有意設計的反思產生學習,目前國中推動服務學習常受限於課程進度與升學壓力,學校較多以容易達成的勞動服務或愛校服務讓學生拿到點數,雖然也有達到部份教育目標,但距離培養人本關懷的公民素養目標甚遠,如能強化教師專業知能,學校提供行政資源,鼓勵教師將服務學習結合課程成為創新的教學方式,規劃引導學生反思與學以致用,且協助社區解決問題的服務學習方案,應更能達到學校、學生社區三贏的成效。

  透過服務學習的體驗與社會實踐,將教學的環境從學校擴展到社區,增進師生互動、加強學校與社區的關係,並對於學生品德教育有正向的影響,提升良好的全球公民資質。

分享:
:::

教育領航

大仁「五教」全開 培育品德好人才
服務學習與全球好公民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