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讓我們成為孩子們的貴人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林淑君副教授 09/02/2022 368 點閱

  非洲俗諺說:「一個孩子要平安健康長大,需要整個部落的力量。」我們的孩子有很長的時間在家庭、在學校,他們要平安健康長大成人,需要多少人的照顧與力量?

  小學三年級的小幽常常在課堂上情緒大爆走,哭鬧、尖叫、摔東西。老師感到困擾而轉介輔導室。經過輔導老師的教室觀察,發現小幽在課堂上的情緒爆走,往往是發生在需要做個人練習的時刻。經過瞭解,原來小幽做個人練習有困難,感到很挫折,但他又還沒學會以口語表達與求助,而以行動「表現」他的困難。

  父母教養孩子與教師教育學生,有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培育孩子成為健康快樂、長大後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遭遇那些挑戰呢?需要身邊的大人怎麼幫助他們呢?

  小小人兒的世界和大人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尚未發展成熟,他們可能在遭遇情緒困擾時,有困難卻難以口語表達時,他們會以其他的方式「表現」情緒困擾,例如:哭鬧、打人、反抗大人,甚至偷竊等。若此時,大人們以「行為問題」來看待與處理,例如:指責、打罵、要求兒童改正行為,年紀小的孩子有可能會震懾於大人的權威而暫時「聽話」,但是,他內在的情緒困擾沒解決,只聚焦在行為改正可能僅是治標而不治本;待孩子日漸長大,可能越來越不怕權威,甚至反抗權威,最後可能發展出嚴重的行為問題。

  那麼,大人(家庭中的照顧者、學校老師等)可以怎麼幫助孩子呢?首先,當孩子出現情緒行為問題時,大人需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對孩子的行為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抱持著「帶著關懷的好奇」。有些家長或教師可能會感到困惑,「接納孩子的情緒?難道是要放任孩子的哭鬧、打人與反抗行為嗎?」當然不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等於接受不適當行為。孩子處在情緒風暴中,是聽不進「道理」的,此時大人若「以暴制暴」可能暫時有效,但孩子也可能因此學到,「只要我力量比較大,我就可以讓別人聽我的!」等孩子長大了、有力量了,可能也會因而學到以暴力解決紛爭,或以暴力脅迫他人聽從。這應該不是家長與教師想看到的結果吧!

  然而,什麼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但非接受他不適當的行為」呢?大人需要先瞭解,孩子在情緒沮喪時(有時候他們的沮喪會以生氣、打人、咒罵等看似憤怒的行為表現),根本不能專心,無法吸收新的教材。孩子需要被瞭解,需要大人以尊重、同理的方式,接納他們的情緒,並試著瞭解「你怎麼了?」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時,比較容易冷靜下來,此時才能讓他們的頭腦思考和學習。在混亂的情緒被接納後,才能說出真正的困擾;當真正的問題突顯出來,孩子就有能力知道如何解決,也比較容易改變行為。

  回到前述小幽的例子,當教師瞭解小幽原來是因為個人練習的困難、挫折而發脾氣,老師之後在課堂上特別注意小幽,觀察到他挫折的訊號(例如:表情開始顯出沮喪),在他一有挫折時,老師先走過去幫助小幽解決問題,降低小幽爆走機率;先給小幽成功經驗,接下來再教導小幽觀察自己的反應,當感到挫折時如何向大人求助,讓大人幫忙他。在這個過程,小幽也就慢慢的發展挫折時的求助與解決問題能力。

  大部分的兒童青少年不會主動求助,因此,大人需要練習看懂孩子的求救訊息,孩子很多的不適應行為,其實是在呼救。「沒有壞孩子,只有不被瞭解的孩子。」相信孩子的行為是在「表達」,表達他的需要、感受與困難。在大人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表達」後,也可以幫助孩子瞭解自己,並練習用口語說出自己的需要、感受與困難;當孩子可以以口語表達,就不需要再以「行動」來表達了。接下來,大人就可以與孩子討論,他的需要可以如何以較適當的方式滿足、困難可以如何解決。

  最重要的是,大人與孩子建立安全信任的關係,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接納與重視。當孩子生命中能夠至少有一位大人和他建立信任關愛的關係,並在他們遭遇困境時給予安撫與幫助,他們較能夠在遭遇困難時,成功的克服困境,而不被困境打垮,甚至能夠日益成長茁壯。

  最後,祝願每位兒童青少年,都能遇到生命中的貴人,陪伴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也期待每位大人,都可以是孩子的貴人,灌注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力量,一起培育健康快樂的孩子!

分享:
:::

教育領航

關懷與輔導 弭平「數位落差」
讓我們成為孩子們的貴人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