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請以「Do」代替「Don’t」 學會說正向語言

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洪智倫副教授 02/06/2023 572 點閱

  近年來,筆者曾多次參與臺中市政府教育局及社會局之調查輔導會議,而臺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2021)曾表示,過去常以為小孩身上一定要有傷,才是兒虐,但事實上,不當對待包括身體虐待、疏忽、性虐待與性騷擾、精神虐待等類型,範圍相當廣。筆者的確發現除大眾較容易理解的身體虐待外,隨時脫口而出的負向言語,更是顯而易見。

  另一方面,筆者在進入幼兒園輔導實習學生時,常常發現現場教保服務人員習慣使用「不要」、「不可以」、「不然......」,例如:「不要用跑的,不然等一下會跌倒!」、「不可以挑食,不然會長不高」等所謂的負向語言;其實,上述之所謂「負向語言」也常常出自周遭尋常父母的口中,加上孩子年紀小,學習任務多,如學走路、學上廁所、學使用餐具、學穿衣穿鞋等,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礙於語言能力,常常出現不被期待的行為,父母習慣以禁止的管教方式來對待幼兒,在家中或公園戶外,常見孩子跑來跑去,緊接聽到父母喊著:不要跑,等一下跌倒流血,你就不要哭;尿褲子了,又會聽到爸爸媽媽喊著,為什麼不講呢?吃餐點挑食,也會聽到爸媽說:「不吃胡蘿蔔,以後眼睛會生病!」

  再則,Rosenthal與Jacobson(1968)曾提出「自我應驗語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亦即父母在照護幼兒的過程中,認為孩子是很棒的、可愛的、主動的,所使用的語言及對待、管教方式也會是正向的,同時,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是很棒的、可愛的,樣樣都可以自己來,自己喝水、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相反的,若是父母打從心裡就認為孩子是樣樣都不會的,所使用的語言自然是你不可以……你不要……、你不會啦!最終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是不會、不行的自我應驗語言。

  事實上,學齡前幼兒的行為發展正處於嘗試但是會犯錯的階段,因此父母更要以正向的引導方式,理解並同理幼兒,不要體罰、更不要負向管教,請以正向語言代替負向語言,以「Do」代替「Don’t」,並以「我訊息」替代「你訊息」,以正向管教策略對待年紀尚小的幼兒。

  筆者建議爸媽日常生活時,可以這麼做:

  1. 請不要說「你不要做……」,而要說「請你可以做……」。請給予幼兒被認可的行為或活動,例如:請說「寶貝慢慢走…」,而不是「不要跑,等一下跌倒流血」,偏差行為就不會持續存在而造成親子衝突。
  2. 請以「我訊息」代替「你訊息」,例如: (1) 把困擾父母的行為描述出來,只描述、不責怪,例如:「每次xx睡醒,媽媽都聽到xx在哭」。(2) 說出父母對這件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有什麼感受,例如:「媽媽覺得很心疼……,也有點擔心…… 」(3) 然後把後果或是對父母所造成的影響說出來,例如:「心疼是不知道xx…擔心是媽媽覺得……」。
  3. 請以同理心對待幼兒,亦即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像孩子當下的心情,例如:媽媽抱著妹妹,哥哥走在身旁,哥哥跌倒了哭了,請媽媽試著蹲下來,問問哥哥為什麼哭?可能是跌倒受傷了?也可能想要媽媽抱抱,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想想,當然更不要說,「你是哥哥,怎麼會跌倒呢?一定是沒看路……」

  最後,請爸爸媽媽想想當初初懷寶貝當下的心情,是健康就好這麼單純的初心嗎?還是與日俱增的要求及想要呢?請珍惜孩子這輩子來做你的寶貝,同時,請以「Do」代替「Don’t」學會說正向語言,並且打從心裡爸媽就認為孩子是最棒的!

分享:
:::

教育領航

PATH邁向幸福家庭教育道路
請以「Do」代替「Don’t」 學會說正向語言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