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反思與盤點以學生為本的數位資源作為實施扶助學習的工具

國立臺南大學應用數學系陳致澄教授 08/12/2024 1610 點閱

一、前言

  回顧過往,教育部於2006年鑑於國內部分地區因位置偏遠,導致文化刺激少、數位落差大以及學校教師流動率高…等城鄉失衡的現象,遂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針對地域性弱勢的中學與小學,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學習輔導》。經過數年實施後檢討其成效,於2013年針對弱勢家庭之低學習成就中學與小學學生,規劃、推動《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建置國民中、小學學習扶助「科技化評量系統」與「資源平臺」;2019年更將「補救教學」更名為「學習扶助」以彰顯其正向、積極的意義,每年五月依據「篩選測驗」結果,篩選出全國中小學國語、數學、英語文學習低成就學生:再針對未通過的學生,進行學習扶助開班、授課與輔導,設計並實踐符合學生個別需求的學習內容與方法,提供額外的學習機會與資源(吳清山,2020);後續,又以成長測驗追蹤輔導其學習成效,「學習扶助」政策實踐之體系終於形成(林志汀,2022)。一路走來,回顧上述這些政策與行動的改變歷程,「變」的是計畫或實施方案的名稱,「不變」的是以「服務對象-國、英、數等科目學習低成就的學生」為主體考量的教學規劃與實踐。

  然而,自從2021年5月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後,人類的生活型態與學習方式產生巨大改變;許多國家採「停課不停學」的方式,讓學生以最小的衝擊持續學習(葉建宏、葉貞妮,2020);遠距教學、線上學習平台、開放式線上課程、數位學習、混成形式教學等議題與需求因孕而生;隨著線上資源逐漸豐富,期待學生擁有為自己做主的權利、為自己作選擇並為這些選擇負責的「自主學習」理念也因此興起。

  至此,「學習扶助」課程與教學推動者,須面對一項時代新課題:各科目的「學習扶助」課程與教學,果真使用數位媒材資源以及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即能解決過往近廿年以來所遭遇的學生學習問題?本文以數學科為例,希望藉由相關文獻之分析與論述,提供關心此議題的教育夥伴,停下腳步重新反思,以利後續再次推動「學習扶助」課程與教學之參酌。

 

二、運用數位媒材資源安排學生自主學習真能解決低學習成就學生的學習問題?

  筆者以「補救教學」與「學習扶助」為關鍵詞,檢索國家圖書館期刊論文索引(https://tpl.ncl.edu.tw/NclService/JournalQuery),綜覽2003~2023年有關「數學學習扶助(或補救教學)」之期刊論文共計15篇,綜整這些期刊論文的研究發現以及該研究提出的主張,針對本段「運用數位媒材資源安排學生自主學習真能解決低學習成就學生的學習問題?」之疑慮,提出以下觀點:

(一)扶助學習課程與教學之設計應以學習者為主體

  Cornelius-White (2007)指出,當前建構主義推動者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觀,該論點認為目前的課室中,教師的角色已從過去的知識傳播者轉變成為學習促進者 (Korthagen, Klaassen & Russell, 2000),顯然地,教室中的主角已從教師移轉至學生。劉玉玲、謝子陽(2020)也指出,教師與教材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他人」(例如:教師示範、教導學生設定目標、自我監控…等)在學習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以圖像來呈現概念不僅符合數位原生代的學習特性,也符應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所強調「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之精神。黃綺芳、林志成(2023)也建議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善用數位化媒材並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以設計適性的教學活動、多元的評量,以提升學習成效。可見,教師是學生原生家庭外的重要他人之一,教師對於學生學習具有影響力,良好的教師支持是數學教室經營的一項重點(林素微,2018)。

 

(二)影響學生數學扶助學習成效的因素涵蓋多元面向

  馮莉雅(2003)針對高雄市七所國中具有「智商正常且數學段考成績位於全班後20%以下」特質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數學考試的挫折感」是數學學習意願低落的主要原因。白雲霞(2012)的研究發現:「補習」顯著提昇六年級低成就學生在低、中閱讀難度文字題的作答表現;並且,運用建構教學型態的補習班教師,可有效提昇五年級低成就學生在中、高難度文字題的作答表現;反之,運用直接教學型態的補習班教師,會負向影響五年級低成就學生在中難度文字題的作答表現。陳冠廷等(2013)發現:語文能力、閱讀理解表現,注意力與數學能力都是影響學生數學解題表現的因素。陳嘉成(2004)也發現數學能力知覺與測試焦慮是影響高智商學生是否出現低成就的關鍵因素。陳嘉成等(2015)進一步發現,自我調整也是影響數學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

  綜合來說,筆者將影響數學學習成就或學習成效的因素分為學習行為、自身能力以及外在環境等三個面向:其中,學習行為面向意指「數學考試遭遇的挫折感」所引發的「測試焦慮」(陳嘉成,2004;馮莉雅,2003);自身能力面向包括學生自身的語文能力與閱讀理解表現(陳冠廷等,2013)、數學能力知覺與注意力(陳冠廷等,2013;陳嘉成,2004)以及自我調整(陳嘉成等,2015)等因素;外在環境面向則包括學生是否參與「補習」活動以及補習班教師使用的教學型態(直接教學型態或建構教學型態)(白雲霞,2012)等因素。教師規劃、實踐扶助學習前,應謹慎考量參與學生的背景資料、學習經驗與個人特質,納入多項影響因素作為描繪扶助學習課程與教學的考量,為參與扶助學習的學生營造一個沒有標籤化、具個別化與同儕相互指導的學習環境(馮莉雅,2003)。

 

(三)各類扶助學習教學策略均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

  潘文福、蔡敏潔(2014)隨機分派30位數學低成就學生至實驗組與控制組,分別實施強化錨式教學(包括實物操作、角色扮演、類比練習…等策略)與傳統錨式教學,結果顯示:兩種錨式教學策略皆有助於提升數學低成就學生的文字題解題能力;但是,強化錨式教學相較於傳統錨式教學而言,更能有效提升學生於文字題的解題能力。徐玉軒、廖冠智(2012)提供自行設計的「10的補數之天平遊戲」給低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進行操作,發現「遊戲介面的圖像引導」能促進學生對於「補數」 (complement)概念的理解。張宇樑、洪巽盈(2009)以4位數學低成就學生為對象,運用概念構圖教學策略進行實驗教學後發現:概念構圖教學策略以具體的方式呈現數學概念,能促進學生聯結新訊息與舊經驗、掌握概念的意義、強化對數學概念的組織與記憶。翁鈺婷、詹惠雪(2023)針對5位國小二年級學生實施桌遊融入「加減法」單元之學習扶助教學,結果發現:依據數學概念選擇合適的桌遊,可協助學生理解加、減運算的意義,也能提升學生基本運算能力;適度調整桌遊難度與遊戲規則,才能持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整體來說,符合當前「重視概念理解」(徐玉軒、廖冠智,2012;張宇樑、洪巽盈,2009)、「悅趣化學習」(翁鈺婷、詹惠雪,2023)、「系統性思考」(潘文福、蔡敏潔,2014)等精神的教學策略與方法,皆有助於提升學生在數學扶助學習歷程中的學習成效。其中,遊戲融入數學教學能讓原本傳統、枯燥的數學學習情境,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學生做中學,體驗數學的意涵、吸收數學的知識、獲得數學學習的樂趣,進而建立對數學學習的信心(蘇育任,1993);惟,教師若希望持續維持學生高學習動機與興趣,應隨時檢視、適度調整桌上遊戲規則的難度,以製造學生在此學習歷程中的「不確定性」,讓遊戲的整體樣貌不被學生揭開,保持遊戲的神祕感。

 

(四)運用數位學習媒材與資源於扶助學習能提升數學學習動機卻未必提升學習成效

  鑑於運用資訊科技技術融入教學儼然成為當前的學習趨勢,世界各國紛紛將數位學習列為國家重要的推動政策之一(張安潔、林政逸,2021),我國也因此提出「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的政策。此「資訊科技技術融入教學」的內涵包括線上學習平台建置與線上學習課程設計。袁媛、許錦芳(2007)針對3位七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實施資訊融入數學教學後發現:PowerPoint簡報能呈現教材的綱要,學生可藉此掌握學習內容的結構與重點;Flash程式中藍、紅顏色表徵有助於學生理解「整數加、減法的意義」;GSP (Geometer’s Sketch Pad)提供的實作任務,能協助學生學習幾何探索;但是,要將習得的知識與技能應用於解習題時,仍可能遭遇困難。此顯示:資訊融入數學教學雖能提升數學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態度,但後續應用於解題與評量時,卻偶有遭遇瓶頸與困境。黃綺芳、林志成(2023)認為:運用數位載具與平台於扶助學習,可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亦可幫助教師了解、掌握學生參與扶助學習過程的改變。因此,建議教師應強化運用科技於教學的專業知能;最好能夠熟悉均一教育平台、因材網…等數位資源平台的內涵與操作方式;陳昱宏、鄭宇哲(2023)以桃園市某國小六年級參與數學扶助學習的5 位學生為對象,將因材網互動式學習模式融入「分數」扶助學習課程,課程中由教師進行扶助教學並搭配上機操作因材網互動式學習,結果發現:因材網互動式學習提供學習扶助學生「成功、順利達成目標」的學習經驗,可強化其積極的學習習性;此外,家庭若給予孩子「正向與積極關心學習狀況、提供完善學習空間以及分享學習經驗與指引」的支持,亦能培養其積極的學習習性。

  綜合來說,隨著資訊科技時代的快速發展,21世紀的學校不再是人力篩選者,卻應是能夠支持學生發展脈絡化的知識、開展自身優勢、潛能與特色的終身學習場所。教師與學生應透過多元管道取得最新資訊科技技術與使用的訓練,來提升教學與學習的品質 (Falloon, 2006)。然而,過去「運用數位科技融入數學學習扶助教學」的相關研究雖然一致性的肯定此教學模式可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與興趣(袁媛、許錦芳,2007;陳昱宏、鄭宇哲,2023;黃綺芳、林志成,2023),但是,運用此教學模式的相關研究卻未能保證能夠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成就或是學習成效(陳昱宏、鄭宇哲,2023)。此結果提醒我們,運用資訊科技技術或是數位學習媒材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設計,並非扶助學習安排唯一的徑路,教師還是應該回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思維,善用數位化媒材並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以設計適性的教學活動與評量,進而期待能夠提升參與扶助學習的學生之學習成效。

 

三、充分掌握並善用扶助學習的資源才能有效提升學生之學習成效

  透過上一段落相關文獻分析,本文認為:「運用數位媒材資源安排學生自主學習」不必然能夠真正解決低學習成就學生的學習問題,但是,掌握並善用現有的數位媒材資源與學習平台,並適時安排於學習扶助教學的過程中,才是第一線教師應重新反思與學習的議題。本文嘗試從「政府部門」與「民間機構組織」兩個角度出發,彙整現有相關單位研發的數位媒材資源內涵,提供教育現場教師參考使用。

 

(一)「政府部門」研發可作為學習扶助學習材料之數位學習媒材與資源

  近年來,教育部為了迎接雲端學習時代的來臨,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目標,還規劃、建置多元且豐富的教育雲端應用服務─「教育雲-教育大市集」(Education Market) (https://market.cloud.edu.tw/about/about.jsp),「教育大市集」平台的資源來自全國各縣市教育單位、教育部轄下所屬機構,內容包含教案、教學活動、教學投影片與學習單…等各種不同種類,這些資源依學制(國小、國中、高中、高職)、資源形式(Web教學資源、教育電子書、教育APP)、知識架構、議題與核心素養進行分類,期許能符合各階段教師的使用需求,也期望能夠提供各界需要資源的相關人士,藉由整合資源的檢索服務,讓資源運用得更廣泛。

  為了迎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中「實施要點」所提:「中央主管機關應整合、建置課程與教學資源平臺,以單一入口、分眾管理、品質篩選、共創共享與尊重智慧財產權…等原則,連結各類教學資源,提供學生、教師與家長參考運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以下簡稱國教署)於2015年建置「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Curriculum & Instruction Resources Network,簡稱CIRN)(https://cirn.moe.edu.tw/),該平臺規劃了12項構面:課程綱要、新課綱推動、領域教學、議題教學、創新教學、閱讀教育、教學資源、標竿典範、學生學習、學習評量、輔導團與行政專區。該平臺具備跨載具瀏覽(RWD);首頁採蜂巢式設計,可無限擴充資源;課程綱要包含理念課程(總綱、各領域課程綱要、課程手冊、議題融入說明手冊、部定課程、校定課程參考示例)之細項內容、連結臺灣各縣市教育資源網站…等特色,堪稱第一線教師進行課程共備時,不可或缺的線上資源平臺。

  然而,教育部為了揭示政府具有提供學生學習扶助資源的精神,也邀請國內對於中、小學國語文、數學或英語文等科目之教材教法熟稔的師培者,組成「網路平臺組」(負責學習扶助《基本學習內容》撰寫與設計相關教材資源,並連結至資源平臺上);「科技評量組」(負責建置學習扶助線上標準化評量系統,辦理學習扶助篩選測驗與成長測驗)與「師資培育組」(負責規劃與修訂學習扶助8小時與18小時師資研習課程、研發國中學生學習扶助補強課程模組、辦理到校諮詢人員與入班輔導人員的培訓與實習認證、辦理縣市到校諮詢人員與入班輔導人員推動網絡以及實地增能輔導)等三個團隊,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規劃、撰寫《基本學習內容》(https://priori.moe.gov.tw/resource/basic/ );再植基於《基本學習內容》編製1~8年級「篩選測驗」試題、基本學習內容教學教材 (https://priori.moe.gov.tw/resource /material/)、1~8年級之「成長測驗」試題。同時,逐年編寫、試行《國中學習扶助補強課程模組》(https://priori.moe.gov.tw/resource/material/reinforce/)以及《跨領域閱讀教材》(https://priori.moe.gov.tw/resource/material/cross/)。上述學習扶助的教學資源,最後都置放於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推國立臺南大學建置、維護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扶助資源平台】上(https://priori.moe.gov.tw/),提供教師或相關人員無償下載使用。

  此外,教育部也在2016年著手規劃、建置「教師適性教學輔助平臺-因材網」(https:// adl.edu.tw/HomePage/home/),並於2017年3月正式上線。由於「因材網」具有良好的診斷測量工具,因此,能透過平台中建置的「知識星空圖」,獲知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上的「認知斷點」,進而由電腦提供個人適性化的學習路徑,不僅有效地改善低學習成就學生的扶助學習成效,也提升了學生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民間機構組織」研發可作為學習扶助學習材料之數位學習媒材與資源

  近年來,除了「政府部門」研發的數位學習媒材與資源可作為學習扶助的學習材料之外,也有許多數位學習媒材與資源是來自「民間機構組織」研發的成果。例如:均一教育平台 (https://www.junyiacademy.org/),該平臺完全免費提供國小到高中階段對應 108 課綱素養導向的學科之相關學習資源給教師、學生與家長使用,致力於幫助每一位使用者喜歡學、學得會、學會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筆者完成本篇稿件時(2024年7月21日),該平臺的數位資源已涵括6,761個知識點、107,938題練習題、41,788支影片。該平臺單日最高支持超過 50 萬位師生同時使用平臺上的資源進行學習,堪稱為「深入民心」的數位學習媒材與資源整合平臺。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台中市私立文英基金會、鴻海教育基金會贊助)提供免費下載使用的教學資源(包括英文、數學、閱讀教材)(https://reurl.cc/EjO6Av),是專門為學習落後學童編寫的教材,除了少數選用坊間適合的教材之外,多數教學資源都是由該基金會自行編寫完成,內容淺顯易懂、適合給學習較為落後的學童使用。由於此平台建置較早,平台上的數學教材,是依據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課程綱要的「分年細目」進行編製。筆者綜整該平臺資源後,繪製此平臺有關「學習扶助教學與學習之媒材」架構圖如下: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基金會-學習扶助教學與學習之媒材架構圖(圖片1)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基金會-學習扶助教學與學習之媒材架構圖

  

  由此可見,無論是政府部門或是民間機構組織,對於扶助學習的核心理念似乎有了趨同性:以(篩選測驗)診斷結果作為學生扶助學習的學習起點評估,再以「學習者為中心」思考目標學生的學習慣性、認知風格等特性,從當前眾多線上數位學習媒材與資源中,選取合適作為學生扶助學習的材料,進而規劃好扶助學習的路徑。

四、結語

  為了提供學生更多的學習資源與機會,有效協助國中、國小學生改善低學習成就表現,教育部與民間機構組織都戮力持續推動與支持學習扶助計畫,開發許多有助於學生進行扶助學習的數位學習媒材與資源;學校中的教師,也迎合當前資訊科技技術發展的趨勢,將數位學習媒材與資源、遊戲等多元學習徑路融入學習扶助的教學規畫之中,依據目標學生的個別學力與學習起點,選擇適切的數位學習媒材與資源,並以不同的學習策略進行學習扶助教學。期望透過悅趣化、數位化的學習扶助課程之實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白雲霞(2012)。補習與教學型態對數學低成就生之文字題表現的影響。教育實踐與研究,25(2),1-34。

吳清山(2020)。教育名詞:學習扶助。教育研究月刊,310,135-136。

李國偉、黃文璋、楊德清、劉柏宏(2013)。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實施方案—數學素養研究計畫結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林志汀(2022)。與疫情共存時代學習扶助線上訪視評鑑新渠徑與未來展望—以彰化縣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11(9),151-159。

林素微(2018)。數學課室教師支持與學生數學素養關聯探討:以PISA 2012臺灣資料為例。臺灣數學教師,39(1),1-17。DOI: 10.6610/TJMT.201804_39(1).0001

徐玉軒、廖冠智(2012)。探究低成就學童的數學加法遊戲之圖像式思考歷程。數位學習科技期刊,4(1),17-41。

袁媛、許錦芳(2007)。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資源班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影響之個案研究。教育科學期刊,7(1),36-57。

陳昱宏、鄭宇哲(2023)。因材網互動式學習模式融入數學學習扶助教學之研究。國際數位媒體設計學刊,15(2), 49-61。

陳冠廷、孟瑛如、陳虹君、楊佩蓁(2013)。國民小學二年級閱讀低成就學生於新竹縣閱讀理解與數學解題篩選測驗之表現。特教論壇,15,33-48。

陳嘉成(2004)。國中數學科高智商低成就學生學習行為構型之研究。測驗學刊,51(1),1-27。

陳嘉成、薛人華、陳柏霖、鄧鈞文(2015)。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國中生的數學習得無助感與終止數學低成就的可能路徑。教育與心理研究,38(4),35-65。

翁鈺婷、詹惠雪(2023)。桌上遊戲融入國小二年級「加減法」學習扶助教學之行動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6(2),27-58。

張安潔、林政逸(2021)。我國線上學習平台使用現況之研究-以高等教育 MOOCs 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48,67-98。

張宇樑、洪巽盈(2009)。運用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提升六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效益之個案研究。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8,50-65。

馮莉雅(2003)。影響國中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0,79-99。

黃綺芳、林志成(2023)。學習扶助運用數位科技的思維及作法。學校行政,145,25-39。

葉建宏、葉貞妮(2020)。COVID-19 疫情下的遠距教育教學策略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1),145-149。

潘文福、蔡敏潔(2014)。運用強化錨式教學改善數學低成就學生文字題解題能力之研究。課程與教學,17(2),141-165。

劉玉玲、謝子陽(2020)。課室中情緒賽局與弱勢學生之心智負荷:國中數學學習扶助教材之考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3),47-50。

蘇育任(1993)。課程與教學─漫談遊戲導向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33(2),4-6。

Cornelius-White, J. (2007). Learner-centere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are effective: A meta-analy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7(1), 113–143. DOI:10.3102/003465430298563

Falloon, G. (2006). An Evaluation of the Microsoft Partners in Learning (PiL) New Zealand Initiative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6416835_An_Evaluation_of_the_ Microsoft_Partners_in_Learning_PiL_New_Zealand_Initiative

Korthagen, K., Klaassen, C. & Russell, T. (2000). New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In R. J. Simons, J. van der Linden & T. Duffy (Eds.), New learning (pp. 243–259).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DOI:10.1007/0-306-47614-2_13

Microsoft News Center (2013).  

分享:
:::

教育領航

松竹師生攜手 因材網翻轉英語學習
反思與盤點以學生為本的數位資源作為實施扶助學習的工具
學習扶助 不放棄每一位孩子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