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接住」受傷生命如何可能?—可能的誤解及其因應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暨國教署生命教育專業發展中心諮詢委員鍾隆琛 09/05/2024 641 點閱

  「接住」是個傳神的比喻。接住什麼?接住「受傷生命」。「受傷生命」,可以說是生命經歷過的所有失敗、挫折或創傷的統稱,此時它就宛若在空間中即將墜落的物品。「接住」這個動作,讓「受傷生命」終止了接下來墜落的可能。

  「接住受傷生命」是這個時代迫切的課題,似乎不用多作說明;大家也都很努力學習如何「接住」(終止墜落的可能)。然而,可能需要有人提醒:是否該暫時停下腳步,反思一下:「接住」是什麼?(如何才是適切的接住?);如何可能「接住」?(適切的接住是否可能?)

一、「接住」是什麼?——幾個可能的誤解

  「接住」這個動作若要成立,必須要有「接住者」與「被接住者」,應該不會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若錯誤理解這樣的關係,恐怕導致「不適切的接住」,不能不慎!其中,至為關鍵,卻常被大家所忽略的,有三個可能的誤解:

       (一) 誤以為「接住者」或「被接住者」是固定的。也就是說,誤以為輔導一方(老師、家長)只能是「接住者」;受傷一方則只能是「被接住者」。其實,雙方應該是「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接住」時,輔導一方雖是「接住者」,但他也有不足處、待精進處,因此他同時也會是有所需的「被接住者」;同樣,受傷一方雖是「被接住者」,但在有助於輔導一方成長,他其實也在扮演一個「接住者」。關於「互為主體性」,可以參閱提出此觀念的現象學家,胡塞爾(Husserl,1859-1938)、梅洛-龐蒂(Merleau-Ponty,1908—1961)等人的相關著作。

       (二) 誤以為對作為「接住者」的一方常常是不公平的。也就是雙方關係非對稱、不對等。很常聽到的是,「為什麼要我當『接住者』,為什麼要我單方面負起這樣的責任?」其實,如果能重新檢視上述的「互為主體性」,就會體認到: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中,「接住者」與「被接住者」固然是不同的存在,但是雙方卻密不可分。因為,你不會一直固定是「接住者」(或「被接住者」),你有時也會是需要當一個「被接住者」(或「接住者」)。因此,你可能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有另一方(他方),這一方(你方)的存在才能成立。簡言之,負起作為一個「接住者」,恐怕是每個人不得不負起的責任。這個部分,在「互為主體性」基礎下提出「他者倫理學」的伊曼紐爾·列維納斯(Emmanuel Lévinas,1906—1995)相關的著作,很值得進一步參閱。

       (三) 誤以為對待「被接住者」一方不能糾正,只能順從、呵護。常聽到的理由是,受傷生命不要再糾正它,以免加重其損傷。其實,這是似是而非的說法。即使是受傷生命,仍需要透過教導讓他經由錯誤來學習;過度的順從、呵護,只會讓他喪失因應外在環境的能力,日後的損傷恐怕更大。當然,指導的方式,不能是「由上而下」的喝斥:「你下次再犯試試看!」或幸災樂禍的說:「早告訴過你,活該!」而是要「由內向外」導向啟發內在(自我覺察),親身經驗外在環境帶來的痛苦、從中學到教訓來學習。這個部分,美國阿南達村(Ananda Village)創立者傑‧唐納.華特士(J. Donald Walters,1926-2013)《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一書值得參考,特別是該書第六章「懲罰與獎賞」。

二、如何可能「接住」?——深度傾聽的營造

  接下來就是實踐的問題。也就是,要如何避免前面提及的三點誤解,適切的接住受傷生命?依據筆者這幾年在各大專院校開設「生命教育」(包括「生命關懷」、「死亡哲學」、「哲學思考與美好人生」)及「倫理學」(包括「生命倫理」、「環境倫理」與「職場倫理」)相關課程,備課及教學的心得,其中的關鍵在於,是否以「傾聽」來營造「接住」的主要基調,而且是「深度的傾聽」

  那麼,為什麼是「傾聽」而且是「深度傾聽」呢?這個部分,可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資深講師奧圖‧夏默(C. Otto Scharrmer,1961-)U型理論(Theory U)所總結的「傾聽的四個類型」來說明之。

製圖/示例撰寫:鍾隆琛

 

1.下載式(Downloading):只以過去已知的模式來套用,這其實是無效的傾聽。

2.事實式傾聽(Factual listening):這至少是傾聽的開端,開始「開放思維」讓事實呈現,並指出我看到與事實不符的資訊。

3.同理式傾聽(Empathic listening):這是傾聽的進一層,願意「開放心靈」開始懸置自己的觀點,只同理他人的視角。

4.共生式傾聽(Generative listening):這是傾聽的最深層,願意「開放意志」開始懸置前面透過觀點所累積的,改為串聯雙方生命中所有可能,讓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得以生成。最重要的是,雙方所營造的場域,緊密地聯結到各自內在真實的自我。

  總之,「接住」之所以為「接住」的適切解讀,必須讓「接住者」與「被接住者」的關係,奠基在胡賽爾提出的「互為主體性」,並進一步透過列維納斯「他者倫理學」所強調的,關係雙方有其密不可分的關係及各自不得不承擔的責任,再加上華特士所提示的,關係雙方必須由內而外親身經驗痛苦、相互學習與成長。至於,「如何讓適切接住成為可能」?前面第二部分指出,奧圖‧夏默從「開放思維」、「開放心靈」到「開放意志」的深度傾聽,不僅揭示「如何讓適切接住成為可能」的關鍵,並展開一套具體可操作的進層或步驟。

  最後,以華特士在其著《生命教育》所言:「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大教室。不只是孩子,包括我們自己,都該聽聽生命怎麼說。」結尾。這句話很適切地點出本文想要傳達的旨意。

分享:
:::

教育領航

文山心 建構接住孩子的馨力量
「接住」受傷生命如何可能?—可能的誤解及其因應
重要的一門課 促進心理健康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