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科普教育 打開探索之道

后綜高中王裕德校長 08/05/2025 129 點閱

  在快速轉變的科技浪潮中,「科普教育」不僅是傳遞知識的橋樑,更是激發學生探索世界的催化劑。無人駕駛車、機器人計程車(Robotaxi)、人工智慧、自動化農業等技術,已經從科幻走進現實;教育的使命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與求知的態度。教育部葉丙成政務次長曾在演講提到:「教育的關鍵是好奇心。」而「科普教育」正是開啟這條探索之道的鑰匙,透過淺顯易懂的科學知識傳遞與實作活動設計,學生能在生活中看見科學的脈動,從「不知道」轉變為「想知道」、進而踏上「會去查、會去做」的學習旅程。當科學素養內化為學生的認知工具,他們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時,不只是被動接受,更能主動思辨與創新。尤其在人工智慧(AI)快速突破的時代,培養學生理解科技、運用科技、甚至創造科技的能力,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 

利用物聯網監測原生種蘭花生長環境(圖片1)
利用物聯網監測原生種蘭花生長環境
建立校園智慧植物蔬菜培植系統(圖片2)
建立校園智慧植物蔬菜培植系統

  本校深知「科普教育」的價值,自110學年度起即參與國教署前瞻基礎建設推動之「新興科技教育遠距示範服務計畫促進學校」,至今已連續四年。我們將新興科技融入校本課程,發展出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學習模組。例如,在玉山生物踏查課程中,學生透過VR技術沉浸於高山生態,觀察植物生長樣貌;在智慧農業課程中,學生運用物聯網監測臺灣原生種蘭花生長環境,從感測、數據紀錄到變因調控,實作科技農業的應用。資訊應用專題課程則導入Arduino程式設計,讓學生以自主學習方式開發IoT專題,並進一步認識機器學習與AI的基礎概念。更特別的是,本校還與美國加州高中進行遠距課程交流,學生透過線上平台討論國際議題,訓練英文表達能力,也拓展了世界觀,這些多元的科普學習經驗,不僅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更讓他們感受到學習與世界的連結。這些創新課程正是呼應全球科技發展的具體實踐,從無人駕駛車輛的感測控制、AI資料辨識到決策邏輯,其核心原理與我們在課堂中推動的智慧監控與機器學習基礎概念密切相關,希望透過這些實作與跨域連結,讓學生不只是使用科技的消費者,更是能理解科技原理、進而創造未來的行動者。 

新興科技推廣服務加強老師能力(圖片3)
新興科技推廣服務加強老師能力
建立科普教育共享平台(圖片4)
建立科普教育共享平台

  面對未來教育的挑戰,對國中與高中階段的科普教育發展提出以下三點想法:

ㄧ、課程設計生活化。無論是國中或高中階段,科學學習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透過實際操作與觀察,引導他們從問題中激發好奇與動機。

二、強化跨領域整合。科普教育不應侷限於自然科,應與資訊、藝文、甚至語文結合,發展出「科學+藝術」、「科學+語言」的多元學習樣貌。舉例來說,可讓學生設計一場結合VR導覽的自然科展覽,既能發揮創意,又深化科學概念。

三、建立共享平台與區域合作。資源豐富的學校應發揮示範引領的角色,將數位教材、教案模組與鄰近學校共享,讓偏鄉或資源較少的學生也能接觸到優質的科普內容。本校便計畫持續推廣遠距模組至其他中小學,促進區域共學共好。 

  總結來說,「科普教育」是為學生打開認識世界、探索未知的關鍵起點,我們期許自己做為教育現場的實踐者,能持續創造更多元的學習場域與機會,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在科普的道路上找到興趣、看見希望,並勇敢邁向更寬廣的未來。 

透過實際操作觀察增進學習樂趣(圖片5)
透過實際操作觀察增進學習樂趣
結合VR深化科學概念(圖片6)
結合VR深化科學概念
分享:
:::

教育領航

扎根科普 啟發創新
學校・科研・社會:科普教育的連結實踐
科普教育 打開探索之道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