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多元文化國際教育的扎根之路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連俊瑋教授兼任國際事務處副國際長 09/04/2025 2951 點閱

為何熱衷於多元文化國際教育?         

        很多朋友常常好奇地問我:「你是資訊管理博士,也是資訊管理系的教授,為什麼會『不務正業』,這麼熱衷於推動多元文化國際教育?」不僅是在大學端,還樂於投入小學端的推廣。連我自己有時候也會想尋找答案。說到底,可能就只是因為「興趣」吧!從小到大,只要是自己有興趣的事,好像不需要別人要求,我總會自然而然地去做,而且並沒有影響我的本業。因為我知道,培養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是我能做的事,這就是我多元文化國際教育扎根小學的動機。

入境隨俗:文化尊重的意義

         古有明訓:入境隨俗的「俗」,指的正是對他人文化的尊重。國際教育的目的亦同,唯有先理解,才能尊重,才能逐步融入。我之所以稱它為多元文化國際教育,是因為在大眾眼中,「國際教育」往往等同於語言能力,彷彿英文要很流利。然而,語言只是工具,是打開交流之門的鑰匙。國際教育的重點在於對不同國家多元文化的認識、尊重到融入。

從多元智能到文化智能的研究之路

         還記得,二十多年前,在進行博士論文研究,我和指導教授從多元智能的觀點去分析資訊主管、從業人員、以及創業家的不同思維,除了Gardner 所提出的七種多元智能外,總覺得還不有足的地方。在閱讀了Hofstede所提出的國家文化維度理論,以及後來Friedman的大著「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慢慢的也浮現多元國家文化的重要。然而,一直到某一天我們閱讀到Harrison與Huntington 的著作「為什麼文化很重要:文化如何影響人類的進展」。直到那一刻,我們明白了「文化智能」的重要性,也開始了我們的多元國家文化的研究與探討之路。

學術研究到實踐應用

         研究的價值,當然不僅止於理論,也要能被應用。對我而言,正是因為研究,我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所在。踏入職場「出道」之後,除了自己的專業學術研究外,有更多機會與國外學者「華山論劍:學術交流」,這自然是最好的國際交流機會,也因此結交了許多國際友人。自此,也慢慢的展開許多國際交流活動,自己也從「跑單幫(一個人)」,進階到「打群架(一群人)」,國際交流逐漸成為了自己工作生活日常的一部分。

小朋友透過視訊與日本交流
臺日美食文化交流

臺日小學國際交流的起點

        大約十年前,一位日本好友受其高中同學(關西大學附設小學教師)所託,希望能在臺灣找到一所小學,共同推動臺日小學生的國際教育。我心想,不妨試試看學校旁的臺中市北區太平國小。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當天下午去接就讀幼兒園的女兒下課時,腦中還在想:「等等要怎麼說服校長呢?」結果遇到幼兒園老師時,脫口就說出,想找校長聊聊。後來覺得有趣的是,老師也「不疑有他(謝謝老師的信任)」十分爽快,二話不說就幫忙聯繫。雖然當下沒聯繫上,但十幾分鐘後校長親自回電,偏偏又輪到我沒接到。

         好事多磨,隔天一早送女兒上課時,竟在校門口遇見校長。我簡單說明想法後,校長立刻表達了濃厚興趣,但也直言學校缺乏日語師資與合適的視訊設備。我心想這些我們有,於是邀請了應日系的好朋友與自己的研究生一起合作,我們的小學多元文化國際交流就此展開。

         此後,每年暑假,日方老師都會來臺中交流並規劃新學期活動,而臺灣的小朋友們也曾遠赴關西大學附設小學,與日本同齡孩子建立了深厚友誼。

推動多元文化國際教育的心得整理

         茲將這些年自己的觀察與經驗心得整理如下,期待有更多有興趣的老師朋友一起加入這個行列:

  1. 一棒接一棒:學校校長會輪替,有校長的支持最關鍵。
  2. 大學端資源好運用:語文科技人才通通有,主動找尋所需資源。
  3. 培養老師間好默契:校內老師間的共識以及跨國老師間的合作模式與分工要明確。
  4. 國際教育老師自己有興趣很重要。
  5. 內容多元化:不同的多元文化內容,不只學生有興趣,老師自己都要很投入。
  6. 國際教育不只是語言教育,更是對多元文化的了解尊重與融入。
  7. 國際教育是長跑不是短跑,好友誼的培養需要時間與默契。
  8.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它不難,但要行動。
關西大學附設小學教師每年暑假來訪臺灣建立好友誼(圖片1)
關西大學附設小學教師每年暑假來訪臺灣建立好友誼

 

分享:
:::

教育領航

國際教育~文化交流拓視野
臺中市國際教育的現況與展望-臺中國際 校校精彩
多元文化國際教育的扎根之路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