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神岡國小品德教育推動分享

神岡區神岡國小郭冠毅校長 10/02/2025 86 點閱

品德教育的推動理念~「成為更好的自己」

  筆者思考《美國國家品德與社會情緒發展指南》(CSED)重視SEL,鼓勵學校使用SEL作為框架來引導孩子自我覺察、人際互動、欣賞多元,並營造一個包容的環境,教導孩子用理性探討「如何過更好的生活」,其實這就是亞里斯多德所講的幸福(eudaemonia)。追求幸福的行為本身即是至善,是一種自足並且永遠的狀態,透過工具性的善(如教育或政治手段)來達成內在的善。幸福就是內在的善,而達成幸福的過程就是品德的實踐,身為教育人員就是要去開發孩子們的理性,在教育中培養孩子試著去把每件事情、每個行動做到最極致與卓越,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神學校的實務推展方向

  「品德」很難具體量化,更無法用紙筆測驗加以評比。良好的品德是由理解、關注與實踐共好來體現,所以需涵入真實世界的情境當中。因此,神學校在推展品德教育時,在神團隊的討論激盪中,凝聚出了以下思維:

欣賞包容發揮善的本質(圖片1)
欣賞包容發揮善的本質
自信自律的神小孩(圖片2)
自信自律的神小孩

(一)以願景為核心:培養自信、自律的神小孩

  品德的成分包含道德的認知、情感、與行為等方面。我們認為以核心價值來發展課程與教學,方能聚焦。因此實施品德教育首先需要界定神學校的教育圖像~「給孩子快樂的童年」,並從中釐清我們的教育願景與核心價值,讓神小孩在「要健康、有禮貌、愛閱讀、尚品味、能助人」的願景中,成為「自信、自律」的神小孩。

(二)以社群為動力:營造互助、分享的好氛圍

  學校中的每一位成員,包含老師、職工與教助員都是神學校品德教育的參與者,我們共同學習、討論、分享,並負起品德教育的責任。學校教師自然成為學習型組織與品德專業社群,我們透過正式課程設計讓學生思考「如何過更好的生活」的議題,並鼓勵學生在日常學習與團隊合作中展現卓越精神,將品德教育與「追求更好」緊密相連。同時,孩子們之間的學習互助也能展現「互助中的共好」,例如讓不同能力的孩子在合作中各自貢獻;並追求「共同的卓越」,激勵彼此成為更好的自己。

從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品德教育(圖片3)
從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從正式課程中深化品德教育(圖片4)
從正式課程中深化品德教育

(三)以融合為策略:深耕親師、社區的高認同

  品德教育無所不在,因此需要我們以主動、統整的方式,在學校各項教育活動中,統整正式、非正式及潛在課程,並融合現行教育政策、課程教學或相關活動,據以推動並深化學校品德教育的內涵與功能。因此,神學校透過閱讀和楷模學習的潛移默化,改變孩子的學習態度,重視體驗學習和民主的參與經驗;並藉由親子營活動連結親子共讀及家事體驗,從親子共讀增加家長認同,並藉由動手做家事,打造孩子的絕對優勢,養成自我管理和責任感。近期的教師節活動,更是由自治小市長規劃感恩及宣導活動,讓孩子有機會主動參與,並親身體驗「如何辦更好的活動」,深化「幸福」的體驗與分享,讓人感動。

(四)以關懷為依歸:成就自我實現的幸福文化

  老師要瞭解孩子特質,相信孩子是向上、向善的,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接納、被肯定,因此需要規畫並給予孩子「成功的學習經驗」。老師要能以身作則以及營造一個關懷與民主的學習環境,聆聽與鼓勵、引導與啟發,在這樣的氛圍中,學校不僅是一個知識傳遞的場域,更是充滿友善、關懷與奮發精神的社群,讓孩子願意學習、願意成長,最終願意成為一個「有品德、懂公平、能追求卓越」的人。

結語

  神學校的品德教育,將以「體驗學習」為基礎,透過「發展潛能」的共學力量,創造「高峰經驗」的策略,讓孩子在「自我實現」的氛圍中成為更好的自己。神團隊在加入「達成內在的善」之後,神學校的品德教育已不僅只在培養「好習慣」或控制「好情緒」,而是良好的氛圍及規劃的課程當中,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潛能、創造成功的高峰經驗,以達到追求卓越的至善(幸福),成為更好的自己。

學校中每位成員都是品德教育的參與者(圖片5)
學校中每位成員都是品德教育的參與者
成為有品德、懂公平、追求卓越的孩子(圖片6)
成為有品德、懂公平、追求卓越的孩子
分享:
:::

教育領航

善用社會情緒學習 落實反毒與反霸
神岡國小品德教育推動分享
停!聽!看!一起「調」出「和」諧的友善校園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