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漫談國小學生識字補救教學

北屯區東光國小張淑冠教師 07/25/2014 1765 點閱

      知識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原動力,「知識」成為二十一世紀創造個人未來、企業財富及國家經濟與文化根基最重要力量。在此「知識經濟」(knowledge based  economy)時代的來臨,唯有增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才能擁有競爭力。早期良好的學習經驗,可以提升未來的學習動機。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於《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明確指出「帶好每位學生」為教育改革的五大方向之一。對於學習低成就學生應該建立補救教學系統,以學習者的先備能力為起點,提供適切化、個別化的教學方案,落實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想。尤其是語文低成就學生,其語文能力影響其他領域的學習及未來的生活適應,及早提供補救教學以彌平學習上的落差,是當前之重要課題。

    閱讀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和知識必備的能力,識字是閱讀理解的基礎,在閱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張新仁、韓孟蓉,2004)。閱讀發展研究的指標人物,哈佛大學教授夏爾(Jeanne Chall,1996)曾以六個階段描述兒童閱讀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不同的任務,前三階段之「學習閱讀」(learning to reading),以基本識字能力為發展重點(洪儷瑜,2003),透過閱讀、學習如何讀,才能於日後透過閱讀以學習歷程中,舉一反三、學習新知,培養終身帶著走的能力;後三期「由閱讀學習」(reading to learn),透過閱讀進而學習到各種知識(柯華葳,2007)。

    國小一至三年級正處於「學習閱讀」階段,識字量的累積是影響透過閱讀學習新知與世界連結的關鍵能力。筆者在班級教學發現學生或因缺乏文化刺激與其他不利因素,導致學生的學習成就低落,雖然參與補救教學,學生因識字量不足,識字能力不佳,當他們在進行閱讀或理解時,花費很多的心思在進行文字的辨識活動,無法達到文字辨識自動化,對於字義或用字一知半解,影響閱讀的流暢性,遂無法進行高層次閱讀理解活動。

    國內識字教學法,大致可分為集中識字教學法與分散識字教學法。臺灣現行國民小學國語識字教學以分散識字法為主軸(周碧香,2008),優點是將閱讀與識字緊密結合,在有意義的情境中進行識字教學,藉由閱讀文章引導學生學習生字、生詞與詞彙的用法。分散式識字教,造成學生較無法有系統的比較文字之間的關聯與異同,是這個教學法的限制。

    國內相關研究中,如杜晉秀(2004)、邱珮瑜(2007)、蕭淑娥(2010)有感於「識字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的重要性,以語文低成就或學習障學生為對象實施「字族文識字教學」的教學實踐,發現字族文教學有助於學生對漢字的認識與了解,並增進閱讀理解能力。以上實證性研究結果,提供教育現場教師進行識字補救教學不啻是一個重的啟示,可結合語文領域教師共同編寫系統化的識字教材,以運用於班級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累積生字識字量,透過文字進行閱讀書本,開創閱讀視野。 

漫談國小學生識字補救教學(圖片1)

 照片說明: 字族文識字教學,讓學生圈出字族相同部件,進行形似字類比和區辨。

分享:
:::

教育話題

運用創思發明教學 提升學生未來適應能力
漫談國小學生識字補救教學
創造「舞台」與「機會」,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