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崇德國民中學謝龍卿校長 07/30/2014 2537 點閱

       核心素養,有人譯為「核心能力」或「基本能力」或「關鍵能力」,係指一個人所具備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知識、能力和態度。因此,核心素養可能涵括認知、技能、情意、價值和行動等層面(吳清山,2011)。此外,蔡清田等人(2011)研究提出核心素養的三個層面與九項內涵:(一)溝通互動:1.語文表達與符號運用;2.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3.藝術欣賞與生活美學。(二)社會參與:1.公民責任與道德實踐;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3.國際理解與多元文化。(三)自主行動:1.身心健康與自我實現;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上述的研究內容,將核心素養指向個體與社會或所處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然而筆者認為,學生既然在校求學,其最大的發展任務與學習目標,應是如何培養學習的動機與求學的動力,若能擁有「高度學習動機」的基本能力,相信上述的社會核心能力都能輕易發展與獲得。因此,「學習動機」實應視為核心素養形而上層的能力之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此活動,並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個體的動機並非不變,而是會受到環境及其他因素的所影響。常見動機的種類大致分成以下幾種:

(一)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

學習動機是一種令人想要學習的趨力,屬於動機的一種,麥克奇(Mckeachie) 1961年對學習動機的說明為:「當動機被活化之後,學生便會選擇一個可以達成最大滿足與最少後悔的策略,努力學習。… 」。

(二)成就動機

指個人追求成就的內在動力,是個人去追求、去完成自己所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並欲達到完美地步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

(三)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intrinsic & extrinsic motivation)

戴希與雷恩(Deci & Ryan)2000年根據自我決定理論提出,以動機來源的概念將動機分為內在與外在兩種,下表1是其比較。

       1.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個體持續參與在一個活動,是因個體投入在活動中的愉悅與滿足感、樂趣與快樂,是一種內在主動自發的動因,參與過程或結果並沒有接受外在任何的報酬。

      2.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個體持續參加活動的力量是受到外來誘因(如:金錢、名利、讚美、地位、獎盃…等)的影響,當外在報酬消失時,參與活動     

         的行為便會消弱或停止。

人類的行為有時受內在動機的影響,有時受外在動機的吸引,但是實際上人們的行為同時受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的影響的成分居多。

1內在動機外在動機的比較

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

動機是因內在需求而產生的

動機是受外在因素影響而形成的

在活動中得到滿足和愉悅,原因完全是自己內發的,藉內在的增強獲得滿足,而非依靠外在的目標(學生的用功讀書純粹是因為喜歡該學科而樂於學習,絕不是為了贏得獎品或獲取好成績)

透過活動得到實質的籌賞(學生的努力用功是為了得到父母的歡心、獲得老師的獎品、謀取較高的成績)

行為的動力是個體自動自發的,不是外誘的

行為的動機是外在動機

採用有意義的學習策略

僅粗略地處理訊息

     美國心理學家德威克(C. Dweck)於1986年提出成就目標理論,認為學習動機來自兩種目標:(一)學習目標(learning goal):內在動機強,學習的動機來自於學生打從心裡想讓自己變得更棒,事情做得更好,將知識應用於問題情境的表現較積極,自信心較強,偏好冒險性學習活動,面臨挑戰會努力克服,並懂得改進錯誤,又稱「精熟目標」(mastery goal)。(二)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外在動機強,內在動機弱,學習的目的是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避免別人覺得自己沒用。由於重視能力表現,容易因重複失敗而產生焦慮,為避免暴露能力低弱,遇挫折時便會急於想脫離問題情境。因此,面對困難時,堅持力較弱。

    然而,Dweck也強調,學習動機持表現目標者,不一定就會出現不好的學習行為,而是當學習者自我效能低又採表現目標才會出現不適應性的學習行為。因此,若能培養學生具備的「趨向學習」導向的內在動機,讓學習發自內心追求更高的成長與境界,相信學習會是快樂的事。

分享:
:::

教育話題

運用創思發明教學 提升學生未來適應能力
漫談國小學生識字補救教學
創造「舞台」與「機會」,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