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人人都是科學人

龍井區龍海國小林淑娥校長 11/25/2014 1516 點閱

一、前言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曼德拉(Nelsor Mandela)說「教育是世界上最勇猛的武器」,因為只要把孩子教好了,這個國家就無敵了。教育品質代表著國家未來的競爭力,讓學生快樂學習更是臺灣近年來教育主軸,十二年國民教育自今年開始實施,更是強調就近學習、適性揚才的教育理念。近年國內揚起「佐藤學學習共同體」風潮、美式「翻轉教室」、印度可汗學院,均強調將學習的主權還給學生,揭櫫學習是無所不在、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希望藉由教學方式的改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透過思考表達的過程,讓學習更深化,不只是知識的堆砌而已。

二、科學教育的功能

        要培養二十一世紀的人才,科學教育扮演領頭羊的角色。科學教育具有讓學生學習回歸教育本質的特色,強調讓學生學會論證、探索與批判反思的能力,希望學生能夠認知科學之奇、欣賞科學之美、實踐科學之用。教育之功能在於解決人類生活問題,提升生活品質。倘科學只是門深奧難懂的學理,只是門考試得分的科目,將讓許多人望之怯步。聞名世界的科學大師霍金(Stephen Hawking)儘管罹患運動神經元退化重症,長年全身癱瘓,只能藉由電腦科技與外界溝通,曾與女兒露西合作執筆,寫出少年科幻小說「勇闖宇宙首部曲-卡斯摩的秘密」,透過引人入勝的冒險故事情節,讓孩子們學會宇宙、星球的天文概念,他的動機很簡單:關心兒童的科學教育。他的目的不是教每個小孩都去當科學家,而是強調科學對所有人的重要性。今日的小孩是明日的成年人,如果他們要在未來做出影響眾人的決策,就必須對科學有基本的了解。

        洪蘭教授曾指出,許多人恐懼科學,覺得它很深奧,其實科學就是生活的態度,「用別人沒有想到的方法,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地方,如此而已」。有二位美國學者曾花六年時間歸納三千名科學家的特點,發現是「好奇」和「好問」,這兩樣特質是所有孩子與生俱來的,卻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被抹煞了,要回復孩子天生科學家本性要先除去標準答案這緊箍咒,然後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力,再推廣閱讀使他有背景知識,自然能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地方。

三、科普教育的紮根

        曾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先生說:「在香港激發出一股紮紮實實的科普閱讀風氣,為香港這個商業城市,增加多元的社會發展元素,並且有朝一日,孕育出舉世知名的偉大科學家。」透過閱讀提昇科學素養,厚植科學基礎能力是各領域專家學者一致認同的。雖非人人可成為科學家,但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公民極為重要,是現代化國家的指標也是評估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依據。科學素養包括對科學的了解,科學資訊來源與興趣,對科學相關議題的態度。今年食安風波不斷,一個具有科學素養的人,他會試著去分析了解,購物時也會養成看物品成分的習慣,如:該選擇哪些保健食品?藥要怎麼吃?去分析脈衝光、左旋C是否有回春療效?科學素養強調把嚴謹的科學態度帶進工作和生活,有科學素養的人不會講沒有根據的東西,亦即會多看多聽多存疑,不會道聽塗說或以偏概全。

        世界知名魔術大師劉謙從小愛看科普書,喜歡胡思亂想,身為家中獨子的他,為了自得其樂,常常照著科普書上的內容細細研究實驗,他很愛逛書店,像「牛頓」、「哥白尼」之類的科學雜誌和叢書,裡面許多科學實驗如用檸檬汁在紙上寫字,用火將紙烤乾,字就浮現出來,原來是酸性物質遇熱變茶色。對小時候的劉謙來說科學的奧秘與魔術的奇幻都是有趣的事,二者都乘著想像力的翅膀飛翔。愛因斯坦曾說過:「The most beautiful experience is mystery.」人類體驗到最美麗的事情就是神祕,劉謙即是從最神秘的世界開始想像,最後用科學的方法去驗證,這是魔術與科學相通的地方,諸如文學、音樂、美術、建築、設計---等皆如此。

四、結語

        而優秀的科普作品能藉由文學的形式和手段,把深奧的科學道理通俗化,把抽象的科學概念形象化,使讀者樂於閱讀,易於接受,在輕鬆愉快中獲取知識,激發他們關注世界,甚至進一步探究科學。科普閱讀可引導讀者理解科學家思考問題的角度,同時培養讀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出色的科普文章能在引人入勝的閱讀中潛移默化的傳達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文字中賦予生活上的意義,在字裏行間表達科學家對科學的熱情,讓讀者對科學新知感同身受。現代社會每一件事幾乎都和科學科技有關,每個人都需要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做判斷,即使是人文科學,也需要理性思辨、邏輯推理的科學態度,投資科普教育,提升科學素養,讓人人成為科學人是教育重要課題,正值教育改革,倡導翻轉教育之際,教育夥伴們應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周遭事物,鼓勵多嘗試、多體驗、多觀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習熱情,讓科學生活化,讓人人生活在科學裡!

分享:
:::

教育領航

回首往日教育情
課程領導的感受
人人都是科學人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