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淺論對當前國語文教材適度「在地化」的可行性

梧棲區大德國小陳盈達校長 11/30/2011 2589 點閱

 

      民國94年,教育部在〈提昇學生國語文能力政策〉一文中,說明國語文教學之重要性,該文述及「國語文是各種學習之基礎」,請所有教師「務必將提昇學生國語文能力視為當前最關切之事項」;此外也強調「相較於其他的知識領域,語文領域的學習對於培養或提高未來優秀國民的素質,其實更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並以提升學生國語文能力以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為主要目標。然而近年來根據相關論文的研究指出,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小學生的國語文能力似乎更為低落,其中產生的問題包括文字簡化、閱讀能力淺化、錯別字的使用以及文不對題等學習上的現況,呈顯出當今國語文教育似乎未能達成提升能力的目標,這種隱憂值得教育伙伴加以省思與探討。

 

      周祝瑛教授在〈加強國語文教育刻不容緩〉一文中,提出我國推動九年一貫課程後,國語文課程時數的減少以及多元化語文教育政策的實施,明顯對國語文教學造成衝擊的情況。此外,根據相關研究論文成果指出,在文本建構方面,當今國小國語課本的主題內容,與教育部訂定的能力指標有落差,此種文本的編輯與選擇,似乎忽略了國語文學習的統整能力。在現今國語文教材中,偏重「語文訓練」而忽略「文學教育」,亦即文本中的「文學性」、「文化性」與「思想性」較為薄弱,因為沒有文學的想像空間,自然無法引發兒童的興趣和深刻的感情,沒有文化的連結也就無法達成語文教育中延伸思考、深化學習的價值。

 

      為解決國語文課程時數減少的問題,當前各校皆以閱讀策略的推展為重要指標。因為國內外研究指出,閱讀能增進兒童的學習力,對於詞彙量的發展和後設認知能力的提升極有幫助。近年來,英國、日本、芬蘭等國,意識到人才對國家的重要性,都將提升閱讀能力列為國家重要的教育政策。在全球化的世界裡,知識是倍增的,透過閱讀與創作推展,培養孩子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打破課堂教育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培育孩子成為未來世界期待的人才。

 

      在教材的編選方面,個人認為著重教材內容的深層意義和文化背景的瞭解有其重要性,特別應該將重點放在「在地文化」的傳承,讓學生瞭解身處土地曾擁有的文學瑰寶,將會是國語文教育帶給學生的重要資產。大台中地區是文學典藏豐富的場域,不論是清領時期、日治時期乃至於戰後階段,無數文人與作家留下了相當優秀的新舊文學作品,不論詩、詞、賦或是新詩、散文、小說等文學形式,典藏相當豐富,其中不乏淺顯易懂且深具童趣的作品。清領時期郁永河在《裨海紀遊》中對三百多年前台中地區原始景物的描寫;日治時期「櫟社」詩人林癡仙、林獻堂等人對霧峰風物的描繪;豐原文人張麗俊對葫蘆墩風情的書寫;海線地區文人社群「鰲西詩社」蔡惠如、陳基六等詩人們對海港風情的詠歎。這些重要的文學作品,至今仍然只供學術殿堂的討論,可惜未曾引介至課程教學。個人認為文學必須紮根土地,唯有讓學生站在先賢耕耘過的土地上,領略故鄉文學之美,才能引發學童的興趣和深刻的感情,進而達成國語文教學中「文學性」與「文化性」的融合和傳承。因此展望未來,適度編輯淺白易懂的地方文學,並融入國語文教學似乎有其必要性,藉由相關教材來「認識在地作家、品味在地文學」才能真正提升學生國語文的能力,進一步培育出認同故鄉、放眼國際的未來人才。

分享:
:::

教育領航

少子化下的學校經營
「課室教學觀察」在霧小
淺論對當前國語文教材適度「在地化」的可行性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