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校務評鑑的信任感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陳盛賢主任 06/09/2015 2168 點閱

壹、前言

        實施臺中市國中小校務評鑑兩年以來,以「專業省思,愛與和平」的評鑑精神導引整個校務評鑑文化與制度,我們希望建立起校務評鑑的正面文化與作用,更希冀我們對於校務評鑑的感受是「好的」。記得筆者於兩年多前在臺中市29個行政區的19場說明會中談到:「要讓大家接受新的評鑑文化,重要的不是現在的說明,而是未來四年的實際作為,因為未來大家的感受可以說明一切。」,而這項校務評鑑的感受來自於評鑑的信任感,這個信任並非是契約、並非是言語,而是實際作為的感受,認為可能處於不安全的風險(例如評鑑成績並非通過、優等、特優),也可能認為可以接受校務評鑑的感受。

        MacBeath 與McGlynn曾指出因為評鑑議題與接受評鑑者的發展有密切相關,而且教育事務具有不容易客觀評鑑的影響,此時信任、公平性都成為評鑑關鍵議題。筆者深知目前的校務評鑑仍有部分偏失,還需要思索如何微調,有些是先天的限制、有些是評鑑技術的限制,但是如果讓大家可以感受到評鑑委員知能的確保、評鑑目的之和善、評鑑過程之公正,這些都將導引大家更能信任校務評鑑。本文即是探究校務評鑑信任感的內涵與提升方式,以及在臺中市國中小校務評鑑的落實。

貳、評鑑為何會讓大家不信任?

        如果我們將「接受校務評鑑比喻成接受身體健康檢查」,此時只要健康檢查儀器正常,我們會相信健康檢查報告。如果是校務評鑑,就會牽涉三個問題,我們需要校務評鑑嗎?校務評鑑的檢視過程合宜嗎?我們對於校務評鑑成績應該如何處理呢?

        我們前往健康檢查時,除非要自我欺瞞,否則不會希望健康檢查儀器不能運作。因此這回答了兩個問題,我們為了瞭解自身健康情形,以能適時維護或醫治身體健康,所以我們需要健康檢查;其次,我們已經開始進行健康檢查,就希望瞭解正確的健康資訊,否則即使是免費的健康檢查,也會因為浪費時間成本,而不願意使用失常的健康檢查儀器。但是,校務評鑑呢?或許多數人仍會同意,想藉由校務評鑑瞭解校務評鑑情形,做好學校自我改善,提供學生更好的教育品質,用以帶好每一位學生。但是我們常會擔憂校務評鑑成績的公布會影響學校的相關利害關係人,因此是否要接受校務評鑑,就開始有些不一樣的想法了,再牽涉到校務評鑑的成績處理方式時,又讓這個問題更加複雜,此時校務評鑑往往又可能演變成校務評鑑比賽,既然是校務評鑑比賽,就會讓校務評鑑的「專業省思,愛與和平」的評鑑精神受到影響。以下分三點說明評鑑與信任感的衝突:

  一、公告評鑑成績的兩難困境

        學校教育是公有制度,所以就有讓社會大眾瞭解學校發展的責任。這一點與個人的健康檢查不同,健康檢查報告有其個別隱私性,但校務評鑑報告則是有其公共性,這個也說明了各學校接受評鑑的需要性。因此,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學校需要校務評鑑。但是為何讓大家開始不信任校務評鑑,因為校務評鑑的結果可能會影響學校人員與整體學校的發展,而且只要是具有「公告」,就會讓大家有所擔憂而引發不信任感,但是不公告成績僅供學校內部瞭解,又失去學校作為公共財的社會績效責任說明。此時,陷入一個兩難的局面。

        如果沒有外部評鑑,所有校務評鑑成績都是由學校自我評鑑產生,是否就可以解決此困境呢?讓各校建立自我評鑑機制,而無外部系統化的校務評鑑,是否就可以達成前述目標呢?我想誠實地說,以目前的學校發展情形,或許因為太忙而忽略,或許缺乏導引而不重視自我改善機制,因此定期式與系統化的臺中市國中小校務評鑑仍有必要。如同筆者過去所言,希望推動三期校務評鑑以後,形成以大量教學觀察與訪談為主,資料為輔的評鑑方式,形成各所學校的自我評鑑與自我改善文化,建立教師專業社群文化與備課-觀課-論課文化,屆時就可考量是否需要定期式與系統化的臺中市市國中小校務評鑑。

  二、評鑑過程的感受性與準確度會影響評鑑的信任感

        校務評鑑的檢視過程合宜嗎?沒有每天看,可以嗎?筆者認同這個評鑑技術的限制,但如同健康檢查一樣也並非每天,而是藉由當日的檢查,來瞭解目前的健康情形。此時,如果校務評鑑的過程就是校務評鑑的省思,則在準備評鑑的過程中,進行校務評鑑省思時,就已完成自我評鑑,此時學校內部人員已經瞭解學校校務發展的情形,甚至是比實地訪視委員來要瞭解。那實地訪視只是更藉由外部觀點來進行評鑑對話,讓我們從不同觀點理解目前學校的發展情形。其次,就是評鑑技術的問題,「評鑑無法做到準確,只能逼近準確」,「評鑑不是拷問接受評鑑者,而是瞭解接受評鑑者」,做到這兩點才能讓校務評鑑過程產生合宜性。在臺中市「專業省思,愛與和平」的評鑑精神導引下,為建立新的校務評鑑文化,筆者請託所有評鑑委員到學校時,讓學校可以感受到「好朋友的溫暖,好朋友的善意諍言」,所以我們一直在落實「愛與和平」精神。筆者也知道所有委員並非聖人,每句話都合宜,但是他們心理確實都是從「愛與和平」精神出發,而每學期兩次的評鑑委員工作坊,所有委員也都在省思每場校務評鑑過程的合宜性,是否以好朋友立場瞭解接受評鑑者。

        去除評鑑委員的態度表達議題,就是評鑑的準確性議題。其實,身體健康檢查需要精密儀器才可能完成,但是校務評鑑只要每個學校人員建立自我評鑑知能時,在每日的學校生活中,就可以進行適切的自我評鑑,此時的評鑑就沒有信任的問題,因為是自我評鑑的誠實面對,希望讓每位學生都有接受到教育。其次,臺中市國中小校務評鑑為何以大量教學觀察與訪談為主,資料為輔的評鑑方式,就是希望能更真實呈現學校的運作,而逼近準確,這也是臺中市國中小校務評鑑在臺灣的特色。

  三、評鑑成績的運用與評鑑競賽

        評鑑成績牽涉到公告與獎懲,公告成績訊息讓社會大眾瞭解,雖有其必要性,但也會影響學區人士的心中評價;而評鑑後獎懲也會可能產生評鑑競賽的心理。公告成績訊息牽涉到學校公共績效責任的說明,已於前述說明。Morley 說「績效責任、稽核以及不屈不撓的追求專業能力證明,是對信任關係的挑戰」。此時如果評鑑後沒有任何獎懲,是否就可以避免評鑑競賽呢?我想很難,至少學區人士的心中評價也是一個獎懲;此時所想的或許應該是,學校如何降低對於獎懲的反應,而更在意評鑑資訊對於學校的協助。

叁、結語-產生校務評鑑的信任感

        校務評鑑的信任感來自為評鑑委員有足夠的評鑑能力(competent)、評鑑過程與評鑑成績處理的善意(benevolence)與公正(fairness)。筆者先用另一個概念間接說明,表面上臺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成敗關鍵,在於高中職學校的升學制度的合理性,但這是無法達到的議題,因為每個學生與家長的合理性,不盡相同,且也無法運用多數決的方式處理;筆者認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成敗關鍵,是國民的公民教育─一個培育公民良心,培育處於逆境而有希望的人,培育具有關懷心的人。這是反對市場競爭教育,反對一味追求成功與卓越的教育。筆者也知道在這個時間點,或許是烏托邦的教育理想,但筆者認為如此才能「逼近」成功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同樣地,在這個時間點,要讓所有人對校務評鑑產生信任感是不容易的,但是筆者協助臺中市政府盡力讓評鑑委員有最高的評鑑能力,產生善意與公正的校務評鑑文化,逐步讓大家感受到「接受校務評鑑的益處」遠大於「短暫的評鑑成績獎勵」時,校務評鑑的信任感才會完成形成;當然筆者知道這個也是此時評務評鑑的烏托邦理想;可是或許走著、走著,我們會不自覺地走到烏托邦。

分享:
:::

教育領航

實驗教育在臺中 開啟校園新氣象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師社群與「精進教學計畫」教師社群之比較評述
校務評鑑的信任感
教師專業社群經驗談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