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三年級交通安全教育教學設計

大安區永安國小卓逸姍老師 06/16/2015 1340 點閱

        近年來國小學童的交通安全教育有逐漸被重視的趨勢,然而在國小教學現場,礙於時間與場地的限制,教學上大多採用傳統的講述教學法。但交通安全與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老師只是用講述的方式教學,雖然學童能理解交通安全的相關知識,但不見得能在生活當中建立起好的習慣。反之,若能透過實際的操作來加強學童對交通安全課題的認識與重視,使其在實作中有實際經驗並建立起良好的習慣,將能真正落實交通安全教育並提升其成效。綜觀各教學法,其中的實作取向教學法定義為:為增進學生各種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透由實際演練、意見發表、任務解決……等方式,在實作當中學習。故筆者以實作取向教學法來設計交通安全課程,希望透過實作練習來提升學生交通安全的學習成效。

        而交通安全教育的實施亦須根據當地地理環境與特殊問題,發展適宜的交通安全教育課程內容。故筆者先透過對校內資深教職員進行問卷調查並輔以訪問,而後確立了課程五大主題,教學內容則參考文獻資料與學習手冊之內容,並採用實作取向教學法設計一套交通安全教案。

        在教學方法上,筆者採用實作取向教學法中的討論法與練習法來作為本次課程的教學法,根據實作取向教學法的定義與特色,建立了本教學設計的教學模式與步驟。其教學模式為:討論→教學→示範→練習→反思。故每節課都包含了以下的實施步驟:呈現問題情境、小組討論、上台發表、問題澄清、教學與示範、實作與練習、反思與回饋。教學前、中、後之流程說明如下:

1.  教學前

教學前先將全班學生分組,每組4~5人,同一組組員坐在一起以方便小組討論。教師依據學習目標準備相關的影片、圖片或問題情境,擬定小組討論問題,製作教學簡報、教材與學習回饋單,準備學生實作練習所需教具並布置練習場地。

2.  教學中

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影片、圖片或問題情境呈現,請學生觀看其中出現的交通安全問題,再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思考發生的原因並討論解決方式,最後上台發表討論結果。接著教師進行問題的澄清與主要觀念的教學,並針對本節課重要的交通安全學習目標進行實作與練習。最後回顧本節課進行檢討與反思,並請學生回家填寫學習回饋單。

3.  教學後

針對學生上課的討論結果、實際操作表現、學生前測和後測表現之差異來作分析與檢討。

        本教案的教學活動主要包括準備活動(引起動機:呈現情境問題)、發展活動(討論、發表、教學)、綜合活動(示範、實作與練習)。以下將針對各節教學活動進行說明。

        本教案的教學活動主要包括準備活動(引起動機:呈現情境問題)、發展活動(討論、發表、教學)、綜合活動(示範、實作與練習)。以下將針對修改後之教學活動進行說明。

一、第一節課教學主題:行的安全

        (一)核心概念:藉由影片中的情境故事讓學生找出行人常發生的交通事故類型,再透由小組討論,探討事故原因與行走時應注意的事項。小組組員發表後,教師澄清問題與歸納,再針對不足的部分進行教學,最後教師示範過馬路的方法,並至校門口進行過馬路的實作練習。

        (二)教學目標:1.能知道行人必須遵守的各項交通規則。2.能知道行走時應注意的事項。3.能知道過馬路的方法並正確過馬路。

        (三)教學活動:

               1.影片欣賞:觀看「不要在馬路上玩」、「行人穿越馬路注意事項—過馬路篇」。

               2.小組討論:找出發生事故的原因,並討論行走時的注意事項與過馬路的方法。

               3.快問快答:教師蒐集行走時的各種錯誤行為與正確行為之圖片,製成教學簡報,並以「對錯快問快答」的活動進行教學。

        4.  統整歸納:師生共同歸納出本節課學習重點:(1)行走時要遵循各項規則(2)不在馬路上併排、玩耍、聊天、追逐(3)過馬路要走行人穿越道(4)過馬路的口訣、步驟與注意事項。

               5.實作練習:教師示範過馬路的方法並至校門口實作練習。

               6.反思與回饋: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反思自己以前在「行的安全」上是否有需修正的地方,並回家填寫「學習回饋單」。

二、第二節課教學主題:雨天與夜間行的安全

        (一)核心概念:藉由圖片、行車紀錄影片體驗視覺差異對交通安全的影響,並小組討論夜間雨天行走時須注意的事項。小組組員發表後,教師澄清問題與歸納,再進行雨具挑選與雨具使用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檢視自己的雨具、示範雨具使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最後進行雨具使用與行走的實作練習。

         (二)具體目標:1.能知道夜間及雨天行走時應注意的事項。2.能知道雨具挑選的原則及使用方法。3.能正確的挑選雨具並檢視自己的雨具。4.能正確的使用雨具。

        (三)教學活動:

                1.視覺差異體驗:觀看「白天、夜晚」照片與「夜間下雨天,行人闖紅燈差點「釀成車禍」之行車紀錄影片以體驗視覺差異對交通安全的影響。

                2.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影片中交通事故發生的原因及夜間雨天行走時須注意的事項並發表,教師進行澄清、歸納與補充。

                3.雨具的挑選與使用:教師請四位學生穿上大小、長短、厚薄不同的雨衣行走一段路,讓其他學生選出正確的雨衣,並討論雨具挑選原則、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4.統整歸納:師生共同歸納(1)視線不明時要穿著醒目的衣物。(2)在視線不良時,行走時不併排,要往明亮處走,並結伴同行。(3)夜間、雨天行走時須留意路面障礙物與積水。(4)雨衣挑選的原則須注意大小長短要適合自己、厚薄要適中、顏色醒目、材質堅固不易飛起勾到。(5)雨具的使用須注意不遮蔽視線、與旁人保持適當距離。

                5.實作練習:(1)請學生先穿上雨衣,並依照雨衣挑選原則檢視自己的雨衣,接著照放學路線走一趟進行實作練習。(2)教師示範雨傘的使用方法,再請學生撐傘進行實作練習。

                6.反思與回饋: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反思自己的交通行為,並回家填寫「學習回饋單」。

三、第三節課教學主題:扣上安全帽、安全帶,小孩請坐安全座椅

        (一)核心概念:藉由汽車撞擊測試影片的欣賞,讓學生目睹不戴安全帽、不繫安全帶的可怕後果,並小組討論安全帽、安全帶的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小組組員發表後,教師澄清問題與歸納,並宣導「小孩要坐安全座椅」、「小孩不坐前座」的觀念,接著教師示範安全帽與安全帶使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並引導學生檢視自己的安全帽是否合適,最後進行戴安全帽、繫安全帶的實作練習。

        (二)具體目標:1.能知道戴安全帽的正確方法及挑選原則。2.能知道繫安全帶的正確方法及注事項。3.能知道小孩不能坐在汽車前座。4.能正確戴安全帽並檢視自己的安全帽。5.能正確繫安全帶。

        (三)教學活動:

               1.影片欣賞:藉由「安全座椅撞擊篇」影片的欣賞,讓學生目睹乘坐機車不戴安全帽、乘坐汽車不繫安全帶的可怕後果。

               2.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安全帽、安全帶的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並發表,教師進行澄清、歸納與補充。

               3.教師教學:教師進行「小孩要坐安全座椅」、「乘坐汽車,小孩不坐前座。」的觀念,接著說明安全帽與安全帶使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4.統整歸納:師生共同歸納(1)乘坐機車須戴安全帽,違者罰鍰500元。(2)安全帽的使用原則:安全帽大小適中、上下左右不晃動、正面朝前、不遮蔽視線、扣上扣環並繫緊帽帶、須有政府認證的檢驗合格標章。(3)乘坐汽車需繫安全帶,安全帶不可勒住脖子(4)小孩依不同年紀與體重需有不同的安全座椅。(5)乘坐汽車,小孩不坐前座。

               5.實作練習:(1)教師示範安全帽的使用方式,學生先檢視自己的安全帽是否合適,再練習戴安全帽並倆倆相互檢查。(2)將車子停在校園空地,教師示範安全帽的使用方式並進行實作練習。

               6.反思與回饋: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反思自己在此部分是否有需修正的地方,並回家填寫「學習回饋單」。

四、第四節課教學主題: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誌、標線與號誌

        (一)核心概念:教師先拍下學區內出現的交通標誌、標線和號誌照片,並依據學生上放學最常走的三條路線,拍下此三條路線上出現的標誌、標線與號誌,製成「學區內的交通標誌、標線與號誌」教學影片。教學時先呈現學校門口的交通標誌、標線和號誌的圖片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並小組討論其所代表的意義。接著教師進行「常見的交通標誌、標線和號誌」的教學,並觀看「學區內的交通標誌、標線與號誌」教學影片。最後至校門口觀看標誌、標線與號誌,藉以進行複習與檢核學,並深化學習成效。

        (二)具體目標:(1)能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誌、標線與號誌。(2)能說出學區內交通標誌、標線與號誌的名稱與意義。(3)能說出校門口的交通標誌、標線與號誌的名稱與意義。

        (三)教學活動:

               1.觀看照片:先呈現學校門口的交通標誌、標線和號誌的圖片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2.小組討論:小組討論這些交通標誌、標線和號誌所代表的意義並發表,教師進行澄清、歸納與補充。

               3.教師教學:教師進行「常見的交通標誌、標線和號誌」之教學,說明這些號誌的名稱與代表的意義並觀看「學區內的交通標誌、標線與號誌」之教學影片,讓學生搶答並發表其名稱與意義。

               4.實作練習:帶領學生至校門口觀看標誌、標線與號誌,並請學生說出名稱與代表的意義,經由此活動進行複習與檢核並深化學習成效。

       5.反思與回饋: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並回家填寫「學習回饋單」。

五、第五節課教學主題:認識視野死角與內輪差

        (一)核心概念:透過觀看和「視野死角與內輪差」相關的交通事故影片,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差異以引起學習動機。透由小組討論,探討事故的原因及預防的方法,學生發表後,教師進行問題澄清與補充。接著教師透由影像與圖片來說明視野死角與內輪差的觀念,最後藉由實作活動來體驗視野死角與內輪差。

        (二)具體目標:1.能知道視野死角的意義與區域。2.能知道視車輛內輪差的意義與區域。3.能察覺車輛的視野死角並畫出視野死角的區域4.能畫出車輛轉彎時內輪差的區域。

        (三)教學活動:

               1.影片欣賞:觀看「別離大卡車太近,他看不到你」、「我看得見你,你看得見我嗎?」影片,讓學生產生視覺上認知的差異以引起學習動機。

                2.小組討論:看完影片後探討事故發生的原因,並討論預防的方法與應注意的事項。學生發表後,教師進行問題澄清與補充。

                3.教師教學:教師透由動態影像的比較與圖片的說明,讓學生瞭解視野死角與內輪差的觀念。

                4.統整歸納:師生共同歸納(1)車子越大、速度越快,視野死角區域越大(2)注意不進入車子的視野死角(3)避免進入車子的內輪差區域(4)當大車要轉彎時,應減速並保持安全距離,並讓大車先行轉彎通過。

                 5.實作練習:

                     (1)教師將玩偶放在內輪差區域內並操作玩具聯結車轉彎,讓學生實際目睹玩偶被撞的情景並描下輪胎軌跡以找出內輪差區域,接著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操作玩具車轉彎,並畫出內輪差區域。

                    (2)安排多位學生站在車子的各個視野死角與非視野死角區域,並於駕駛座上墊上椅墊,依序讓學生坐在駕駛座上觀看照後鏡,實際體驗視野死角位置。

                 6.反思與回饋: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並回家填寫「學習回饋單」。

                    教學完後,從教學觀察與檢討中,有了以下幾點發現:

                   (1)問題情境的呈現,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使得小組討論熱烈。

                   (2)小組組員每個人都有專司的工作與公平發言的機會,且工作輪動有變化,此 機制得以維持每個學生參與討論的意願。

                   (3)學生過馬路容易忽略的部分為:在人行道等候時仍須注意周遭路況;過馬路需舉起手以增加被看到的機會,同時也是向駕駛打招呼、表達感謝的表現;過馬路需先左看右看再左看,最後一個左看常被忽略而增加被撞的風險;過馬路不能奔跑,因為會降低專注力,反而忽視周圍的路況。上述易忽略的部分經教師指導後再進行練習。

                   (4)在體驗視覺差異對交通安全的影響上,行車紀錄影片觀看的體驗效果較照片對照的效果還要好。

                   (5)在雨衣的實作教學部分,檢視後有八成的學生帶了容易被風吹起或勾到的輕便雨衣,有三成的學生雨衣大小不合,需再更新雨衣。雨傘的實作教學上,學生在雨傘收開與撐傘姿勢較不正確,經教師指導後再進行練習。

                   (6)在安全帽的實際練習中,檢視後有五成學生的安全帽尺寸並不適合自己,建議家長替換更新;有三成學生帽帶長度太長,經教師指導後再進行練習。

                   (7)視野死角與內輪差的觀念較為抽象,經由實作教學,學生實際體驗後較能了解其觀念。

                   (8)小組討論與實作教學十分耗費時間,然而學生對於小組討論與實作練習此兩部分的教學的接受度頗高,興致也顯得十分濃厚。

        以上為三年級交通安全教育教學之設計、實施過程與教學檢討,希望透由此經驗的分享,能對交通安全教育有興趣及需求的教育夥伴們有些助益。

分享:
:::

教學錦囊

只有真心話沒有大冒險
三年級交通安全教育教學設計
美展藝起來~導引學童觀賞美展
代間教育之教學實像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