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闡述資訊教育主要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在受教育的環境當中,不但習得基本軟硬體操作的能力、運用網路蒐集分析資料的能力、應用多媒體整合的能力之外,還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也是學生目前最迫切需要培養的帶著走的基本能力。
學生終將進入真實社會,各種專業知識與能力都將在職場當中受到嚴厲的檢驗,如何讓自己在工作的環境當中具有不被取代性,「問題解決」的能力即是一項重要的指標。
國內外有相當多關於「問題解決」議題的教學研究,眾多的學者皆指出,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施之後,對於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應用能力,乃至於領域學科學習的成效以及學習態度等,都有正向的幫助甚至是顯著的良性差異。
綜合整理國內外學者之問題解決步驟後,歸納出可應用於國小資訊課程的問題解決五步驟為:
1.「確認問題」。2.「擬定計畫」。3.「蒐集資訊」。4.「執行計畫」。5.「檢驗成果」。
問題解決的教學就是希望學生能成為有效的問題解決者,從解決問題的生手變成專家。可以很快的瞭解問題的所在並採取適當的方法與程序來解決問題。當問題解決後,會將此解題的經驗融入認知結構中,有助於下次面對相同或類似問題時可以快速的解決問題。
學生在學習解決問題的歷程中,教師若能提供有效率的課程設計與解題環境再加上教師適時的引導,逐步讓學生習得問題解決的步驟與技巧,最終達到建立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目的。
「問題解決能力」的建立,必須經歷一連串學習的過程,學生經過不斷地嘗試與反思,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爾後面臨相同或類似的問題時,學生將優先使用成功的舊經驗進行問題解決,當問題解決過程中遭遇困難挫折時,學生便轉而嘗試以舊經驗為基礎並加入蒐集的新資訊以進行重整,然後再進行問題解決。
在筆者的教學設計中,接受「融入問題解決步驟」教學方式的學生在相關問題解決能力的測驗表現優於接受「傳統講述式」教學的學生,亦即表示「融入問題解決步驟」的教學方式具有潛在提昇學生問題解決總體能力的表現。
從問題解決的五個步驟中發覺,步驟與步驟間的連結,具有「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特性,在問題解決的完整歷程中,一個步驟接續一個步驟依序進行。將問題解決步驟融入課程,有別於傳統講述方式的單調操作。
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經由教師適時的引導並激發其解決問題的強烈動機,依循解決問題的步驟,完成解決問題的最終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