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中式教育在英國--我們的孩子要更堅強

北屯區文心國小古智文主任 09/25/2015 1760 點閱

        今年度(104年)八月號的親子天下月刊有一篇專題報導〈虎媽老師戰勝!!英國校長:這真的是我們要的教育嗎?〉關於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拍攝了「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紀錄片,五位來自中國的老師進到英國的教室內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然後在實驗教育結束後,要對兩個不同教學方式的九年級班級學生進行學科測驗,結果中國式教學勝過英國傳統教學,這個紀錄片引起國內教育人士的關注,也帶給我震撼,嘗試從下列幾個角度,整理出自己反思。

開闊的教育領導

        看完這部紀錄片,先不論測驗的變因控制是否客觀得宜,我都要很佩服這位英國校長尼爾‧斯特羅格(Neil Strowger)的教育使命感。他在2014年親赴上海觀摩取經之後,邀請中國教師到他的學校去,希望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文化衝擊,體驗不同的學習經驗。若場景轉換到臺灣教育現場,對向來歡迎外來進口的教育理論,作為自己教學勳章的我們,可不一定有足夠的勇氣面對挑戰,更遑論失敗後可能發酵的民族自尊情結所帶來的壓力。試想東方文化的教育背景向來尊師重道,老師的知識權威不容質疑,把威脅性的教育實驗帶進自己的課堂,對自己的教學現場開膛剖腹,豈不拿自己的教學權威地位作賭注?但尼爾‧斯特羅格(Neil Strowger)校長做到了,他敞開學習的大門,帶領學校師生接受挑戰,具體的實踐教育的開放與多元學習,學習是不設限的提升和交流互動,用開闊的胸襟創造學習更大的可能性。

我們的教育觀點是什麼?

        在這個紀錄片當中,權威與紀律之間的衝突挑動著我們深植入骨的文化神經,也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價值和意識。從各國教育家所提倡之教育理論佔據臺灣的師培機構開始,及近些年陸續出現的教育書籍,如:德國教育的十二項禮物、芬蘭教育世界第一、日本的學習共同體,到目前仍持續滾動的翻轉教育風潮;從創造力、閱讀力、品格力…等層出不窮的新名詞出現,臺灣接納了各種教育舶來品的進口,百家爭鳴且不斷推陳出新在教育現場,令人眼花撩亂,我們不禁有種迷失的疑惑教育已成為貨架上的商品了嗎?不只英國校長提問,我們也要反思:這真的是我們要的教育嗎?當我們吸納了這麼多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教育智慧和經驗,屬於我們自己的教育價值是什麼?在教育工作上我們追求的是什麼?能帶給學生的又是什麼?這是我們不可迴避的自我提問。

教育的主體是誰?

        英國學生從小就被教導可以隨時問問題,勇於挑戰權威,在學校中老師的教學任務是完整的教學準備和計畫,學生的責任是對自己的學習歷程和結果負責。紀錄片裡中國教師在標榜自由民主的英國課堂中,首先面對的難題就是學生上課的紀律問題,這也是這部紀錄片裡最值得深思的部分。中國老師認為-教育講求的是有效率的團體上課,老師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教授最多的知識,學生就必須遵守紀律,不能干擾影響他人的學習,這種基本學習態度不容侵犯;而英國學生則認為發言和思考是其天賦權利不容剝奪,老師單向的講述才是可怕的壓迫。實驗教室裡雙方的認知立足點的不同,使每一個人都面臨了慣性思維衝擊的問題,教育的主體自始至終答案都只有一個,就是學生,所有的學習都以學生為中心,不同的學生自然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目標。

臺灣教育的競爭力在哪裡?

        在英國教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片中可以看見學生們對自己學習權利的捍衛,他們要求教學者的尊重,因為,學習是自我負責、勇於探索的過程,不需要被動的教育壓力;中國教育則把學生毫不留情的放進高壓的學習競爭裡,把學習的歷程類比於戰場,用密集大量灌輸的知識做為武器,反覆的記憶操練、殘酷的同儕成績評比,恐嚇並強化不成功將被淘汰的命運,因此,若不專注投入於學習將遭受社會評價所給予最低劣的鄙棄。學生在如此的社會價值禁錮催化之下,毫無思考猶豫的空間和退路,讀書求學變成一條不歸路,只能全力以赴,長期在這樣高壓訓練下養成的心態和素質,使得大陸學生的韌性更強也更具競爭性。

       反觀臺灣,許多的教育學者已提出建言:「國家未來世代的競爭對手不在臺灣,開放的國際舞台才是真正的戰場」。面對無國界的競爭舞台,臺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習性若仍是等待與被動,高唱要自由開放的同時卻又不願承擔責任與付出,未來將如何與歷經深厚自由民主歷史薰陶的英國學生並駕齊驅,又如何與承受高壓菁英教育的中國學生抗衡?

省思與努力

        紀錄片的最後是中國式教育下的學生成績表現優於英國,數字上的差異雖表達了這項實驗的成效,但我們也需理解單一書面測驗是不能概括認定中國式教育的絕對優勝。教育的優劣不是此篇關注的焦點,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透過影片閱讀讓我們看見方向,獲得力量。

        尼爾‧斯特羅格(Neil Strowger)校長用交流學習的態度引進這項教學實驗,他在最後提出的幾項觀察和提問,以探索的心態期待下一步的改變,這是開放教育者積極所在,也是我們可以借鏡和思考的角度:

1.學生長時間在這樣的高壓學習的狀態下是好的嗎?他認為這更像是一種牢籠。

        臺灣的傳統教育和大陸是類似的,但在受西方自由開放的教育思潮影響下,也朝向自由民主開放的學習方式大步邁進,如能理解此學習方式的背後須具備的自我驅力與努力倒也無可厚非。然當今社會價值偏頗,造成學生只想快樂學習、輕鬆上課,忘了自由學習的背後應有強烈動機與認真專注的責任學習做支撐,絕不是鬆散敷衍、得過且過。大陸的高壓教育模式對臺灣來說雖不陌生,但此種教育方式是否會成為「牢籠」或是如施測結果般成為學習的助力,應該取決於學習者如何看待學習這件事。

2.中式教育用在非常聰明和非常主動的學生身上,優異的表現絕對可以期待。督促多、時間長確實可以挑戰有能力的學生,但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

        相同條件下,只要學生素質優異,其教學和學習成效一定較好,這在任何國家的教育其實都一體適用。至於教育理論或教學方式的「最好」,中間則存有很大的辯證空間。因為,在教育孩子時總有很多的因素介入而主導著教育方向或教學方法,譬如:孩子的身心發展、家庭環境、學校環境、教育政策或國際社會的潮流走向等,所以,教育是隨時處於變動中的,既然是變動中就永遠無法找到所謂「最好」的教育方式,但筆者認為在教育或教學時,若考量學生的差異性並從中找到「適合」學生的方式,應該就是「最好」的方式。

 

        透過這部紀錄片的閱讀,確實提供了教育或教學省思的方向。臺灣現階段的教育體制中階級仍然存在而且不平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朝向創新也是必要的過程,但教育不該只是學校的改革,應是從上到下的每個環節都該作出反省,理論我們已經聽得太膩,教學現場的批評也已經太多,真正需要的是多一些掌聲和讚美來鼓勵;多一些行動和熱情來冒險;多一些力量和資源來支持;多一些時間來等待和修正。與其苛責不如具體參與,台灣的學生需要更多自主的空間和積極的行動,學校需要提供更寬闊的視野、更充分的學習尊重,台灣的父母需要學習放手的智慧和積極有效的支持。政府官員、教師、家長、學生,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教育的改革之責不能逃避,只有攜手合作才是前進之路。

分享:
:::

教育話題

生命轉角處--當鳳凰花開時
生命教育 從「心」開始
中式教育在英國--我們的孩子要更堅強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