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水盡因山窮--坪林國小八仙山戶外教學紀實

太平區坪林國小鄭恩賜老師 10/27/2015 2271 點閱

         一〇四年七月,靜謐的校園彷彿和大多數的學生一起進入了暑休,但是本校林怡青主任領隊,湯淑蓮老師策劃,一場別致的戶外生態教學課程卻正要啟程。

        我們此行的目的是八仙山森林遊樂區。淑蓮老師在本校致力於生態教育,並在校長的支持下成立了生態教室已有四年。此行目的就是帶領生態教室所培訓的小解說員,使其認識大甲溪沿線的生態景觀,並了解八仙山林業開發的歷史、感受林運棧道修築的艱辛,更進一步養成生態環保的觀念,培養環境保育的尖兵。

        作為陪同出行的教師,在出發前,我對八仙山真是一無所知,事後想來真是慚愧萬分。但在隨行講師劉主任與湯老師的解說之下,八仙山的完整輪廓,古往今來的發展歷史漸漸浮現眼前。我,與隨行的孩子、家長才逐漸知道,每一座森林遊樂場,都代表著一段台灣山林的墾伐史,也代表著台灣經濟與人文的演化史,更是一戶戶家庭的興衰印痕。

        當車子駛入東勢,沿著大甲溪逐漸上行,劉主任請大家看向大甲溪的對岸──土牛里,告訴我們那就是林材離開大甲溪的終點站。它們將在此處被裝載,迅速的運往豐原,離開台灣。民國四年,日本政府為了開發八仙山林場,考量以往用漂木的方式效率不高,又容易損傷木料,因此決意修建軌道,藉由五分車運輸木材,土牛里就是山地軌道和平地鐵路的交會處。

 

總計在1912年至1945 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 公頃、材積約663 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 萬立方公尺左右。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李根政《台灣山林的悲歌》

        劉主任說,「你們看對岸的河床上,還可以看到舊時鐵道的地基,沿著大甲溪,鐵道就這樣一路延伸到我們今天要去的八仙山森林遊樂區。我也希望,我們可以一路體驗以前開採森林的軌跡。」

水盡因山窮--坪林國小八仙山戶外教學紀實(圖片1)

 

       在車子經過天輪發電廠後,劉主任請司機改變旅客常走的路線。我們過了一道小橋,來到松鶴部落,舊稱「久良栖」。劉主任說,「感覺到了嗎?現在我們車輪輾過的路徑,就是過往山地軌道的路基,坡度平緩,漸漸上升。但是,「久良栖」的名字已經被逐漸遺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松鶴部落。至於為什麼稱為松鶴,由於眾說紛紜,究竟哪一說最為合理又符合歷史脈絡,我仍然不是相當清楚,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察。」

水盡因山窮--坪林國小八仙山戶外教學紀實(圖片2)

        車子開進八仙山森林遊樂區,劉主任說:「八仙山森林遊樂區面積大約十多公頃,我們所在的地方叫做『佳保台』,在日治時期被評為台灣八景之一。八仙山為什麼叫做『八仙』呢?是因為海拔有八千日尺(2336公尺),日文的『八千』念起來很像『八仙』,所以後來就叫做『八仙山 』。你們看到這碑了嗎?這就是台灣八景的紀念碑!」接著,他又將手往下一指:「這裡因為是三大林場之一,有很多人在這裡生活,最多人的時候,有兩千多人住在這裡,所以這裡有郵局、有警察局、有俱樂部、有國小,下面的遺跡,就是國小的辦公室,我以前在這裡讀過一、二年級,但是現在都不見了。」

     「你們有看見一層一層的地形嗎?這就是原本的河階地。在開墾林場的時候,日本人就在河階地上蓋房子,兩兩相對,一排一排。你看可以蓋多少間?我的爸爸那個時候也在林場工作,我記得我家就在下面路邊的那塊白色痕跡的地方,可是在好幾個颱風之後,也是都被沖毀了,連地基都看不到了。」

水盡因山窮--坪林國小八仙山戶外教學紀實(圖片3)

      「往左邊看,這是什麼溪?」「大甲溪?這個答案不是很標準喔,正確來說,應該是十文溪,這是大甲溪的一個支流,也是大甲溪流中水質最清澈的,你可以直接取水來喝喔!」「我們在十文溪的右手邊,腳下踩著的,也是以前的鐵道路線,可是到這裡五分車已經開不上來了,所以改用伏地索道。你們看對面山壁有凹進去的地方,那就是以前伏地索道的路線。」

      「這麼清澈的溪水,已經漸漸減少了,為什麼?因為樹木已經被砍光光了,沒有樹木的保護,溪水、泉水也就漸漸的留不住,日本人先砍了不少,國民政府砍得更厲害,日本人規畫區域砍樹,國民政府見樹就砍;日本人用鋸子砍樹,國民政府用電鋸砍樹。砍樹做什麼?當然是要賣錢啊!當時政府的收入有三到四成就是靠賣樹木賺錢。」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 萬4 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 萬7 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10 公尺、載重15 立方公尺的運材車來計算,車車相連全長可達三萬公里,足足可以繞行台灣數十圈。──李根政《台灣山林的悲歌》

      「砍完樹以後的林場,大家才逐漸發現這樣做對生態很不好,於是林場一個一個的規畫成森林遊樂區,讓大家進來觀察、學習、體驗、瞭解,知道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不要再做傷害我們台灣土地的事情。」

       在這趟戶外教學過程中,劉主任與湯老師除了解說八仙山的伐木故事,也穿插介紹了八仙山林場中的現有林木,特別是常見林種:山黃麻、楓香、櫸木、構樹、無患子、柳杉、台灣肖楠等。在有趣的故事和猜謎互動中,都給孩子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們走也走到了,水也玩到了,植物也認識了。回程的途中,意猶未盡的問著隨車的老師們,什麼時候還能有戶外教學?而我則沉浸在豐富的生態知識中,不捨地看著遊覽車駛離山區。

     「水盡因山窮」,是這次臺中市分區語文競賽中某一區的寫作題目,我深深慶幸自己能參與這次的校外教學活動,讓我對八仙山林場能有基礎的瞭解,進而學著去親近、關懷和尊重。

後記:

2005 年,台灣陸續接受612 水災、海棠颱風、瑪莎、泰利颱風的洗禮,各地發生淹水不意外,但奇怪的是大雨來卻沒水喝,桃園、高屏停水問題嚴重,原因是原水的濁度過高,筆者相信,這並非空前,遠在1959 年的八七水災、1996 年的賀伯、2004 年的敏督利等,不勝其數的災難,反映的正是大地反撲的警訊;這也不會絕後,因為台灣天然的防護罩已然瓦解。──李根政《台灣山林的悲歌》

分享:
:::

教育特寫

數字卡 玩數學
攜手無礙 合作有愛
藺鄉源流 創藝西岐
水盡因山窮--坪林國小八仙山戶外教學紀實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