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幫助孩子突破「習得的無助」

豐原區福陽國小黃哲偉校長 01/25/2016 1226 點閱

        社會發展日益複雜,「家庭」也隨著社會變遷改變:許多家庭的規模持續縮減,功能更逐漸崩解。單親、隔代教養、經濟與文化弱勢等狀況,往往都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情願卻又必須面對的現實際遇。單是經費補助,幫忙家庭經濟紓困,並未解決這些孩子問題的根源;唯有真正帶好每位學生,讓品德與智慧成為他們的終身財富,才是跳脫原本弱勢環境的最佳途徑。

        從學校的生活教育、班級經營、閱讀活動,到「攜手計畫」、「希望小學」與「藝文深耕」專案;加上「星光大道」才藝發表與多元社團、體育活動,讓學校教育的各個層面環環相扣、緊密結合;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之下,讓每一位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起跑點,學習累積點點滴滴的成就,未來才得以適性發展、一展長才。如果能加上家庭中的大人一同成長,和孩子一同規劃學習的目標與家庭願景,例如:家長積極參與「媽媽婆婆電腦班」、「親子讀經班」、「親職教育大師講座」、「親子樂活理財營」,甚至僅僅是為了建立健康生活習慣而參加「社區親子路跑」或「親子投籃大賽」,只要家長願意多方參與孩子成長歷程,就能潛移默化,塑造孩子具有自信、樂觀進取的正向態度。

        家庭健全的孩子,很幸運的不必面對上述的艱困生活環境。但在華人社會習以為常的升學制度競爭下,恨鐵不成鋼、玉不琢不成器的「虎父」、「虎媽」、「虎師」,總是精益求精的鞭策自己與孩子,規劃著各式各樣的學習,忙碌奔波於補習班、才藝班與住家之間。在媒體廣告常出現的一句話:「別讓您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許多家長和老師都奉為金科玉律,不斷幫孩子規劃緊湊的精熟課程和課後補習,並且依據成績來斷定孩子學習現況是否需要再加強。如此一來,不但減低了孩子自主思考與創造的能力,也累壞了家長與老師;還可能因為總是檢視孩子的缺失錯誤,使親師生的關係陷入緊張的僵局。多年下來,甚至會發現孩子明明還具備繼續學習的潛力,但是卻被各種內外因素影響,放棄了課業學習,甚至是自己的品行修養。

        我們並不反對加強課業的種種措施,但人類的行為總是免不了會受到兩大因素的影響與干擾:「情緒」和「動機」。如果大人能先處理好孩子挫折時的負面情緒,給予正向支持,再持續激勵前進的動機;當孩子漸漸長大後,逐步將有形獎勵昇華為無形的榮譽及成就感,其實,人生中隨時隨地都可以是孩子的起跑點,也隨時都可以整備再出發。

        在心理學上常被提及的學習理論中,有一種絕望感稱為「習得的無助」;意思是一個人經常消極面對生活諸事,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而且相當依賴別人的意見和幫助。臺灣著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洪蘭博士,曾經述說自己教育孩子時經歷的故事:她的孩子曾經因為在家嚴格管教與入學後適應不良,出現了許多逃避學習的情況,被老師視為低成就的學生。後來,洪蘭博士找到了啟發孩子學習動機的方法:由「親子共讀」開始引起孩子的興趣,更在親師積極正向的配合下,陪伴孩子一一克服成長中的各種難題。正如許多教育專家的呼籲:意識到「自己可改變週遭環境」的心理狀態,是可以學習的;孩子是否能對未來樂觀,積極努力,永遠抱持著希望,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家長與老師是否能攜手合作,共同找到幫助孩子的有效方法!

        我們都讀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只要真正懂得如何學習,就算自己是跑得慢的烏龜,持之以恆,總是會一直向前邁進、達到終點的。留住孩子的希望並不難:只要有大人的耐心陪伴,在孩子成功時陪他慶賀,珍惜成果;在孩子遭遇挫折時,支持他度過情緒難關,研討重新出發的做法,無論是老師或家長,都可以是孩子一生中的「貴人」。「生命不一定是直線,孩子的未來可以是放射線、雙曲線或反折線,甚至是個圓。」當孩子因為缺乏成就感而茫然失措,讓我們一起牽起他們的小手,由閱讀書籍開始汲取前人智慧,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必定能引導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

分享:
:::

教學錦囊

聲音創客運動(Maker Movement)--自製吸管笛
幫助孩子突破「習得的無助」
生涯議題融入英語教學
「閱讀」越有品
從深度閱讀到創意寫作
從選舉談民主學品格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