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

豐東國中賴月琴組長 02/23/2017 1355 點閱

《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好書分享~2005年《發現雜誌》年度最佳科普書。

       為何會選十年前出版的好書做分享?指導多年科展的我,出現了這一、二年學校學生交不出校內科展報告的窘境……,面對這從未出現的情況,這本書告訴了我答案!

       本書作者理查.洛夫寫出了兒童與自然之間令人震驚的隔斷:「人與自然環境的隔絕,使得目前在電子產品環繞中成長的下一代,大量出現過胖、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抑鬱症狀等令人擔憂的兒童發展趨勢」……。為了讓各校師生、家長能快速的分享本書之精要,敬請參閱我摘錄本書之分段佳句所製作的二張心智圖。《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圖片1)

 

《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圖片2)

       閱讀本書,回顧與反思後的我也體認到:曾幾何時,學校的問題學生不再只侷限於打架閙事等肢體暴力型,取而代之的是有更多過胖動不了、注意力不集中、過動、抑鬱傾向、學習低落症狀等弱勢生;課業相對優勢的學生人手一機,聽、說、讀或許還可以,寫?做??創新???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黃茂在副研究員及曾鈺琪先生在『臺灣戶外教育內涵與課程優質化初探』中也強調「戶外教育」在各國教育改革中頗受重視,戶外教育的確有助於未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理念的落實、學生的身心健康及國家可培養出具領導能力與世界觀領袖的人才。

      曾鈺琪、鄭辰旋、謝顥音等作者也在『宜蘭縣國中小學教師之戶外教學認知研究』運用三次焦點團體座談,收集22位宜蘭縣國中小學教師之戶外教學經驗結果,提出相關的戶外教學實務,「離開學校與教室」、「離開單調、僵化、制式的學習情境」是受訪教師定義戶外教學的兩大必要條件,而依受訪教師的戶外教學經驗整理為教學面「戶外教學定義和戶外教學規劃原則」及學習面「以體驗為核心的學習模式與戶外教學的學習成效」可供學校規劃「戶外教學」之參酌。

       根據「美國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對「科學探究」的說法摘錄如下:科學探究是學生們用來發展知識,體悟科學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所進行的各種活動。臺灣賴以為傲的電機電子或其它尖端科技學術界,無不引頸企盼學校這座培育人才的搖籃,能不斷的注入充滿創新思考力的新生力軍加入產業界…。

       本校在同仁的共識下,除了多元社團活動、重視生活教育、每年辦理的三年級畢旅、一二年級戶外教學之外,也於校慶週善用寓教於樂,全校動員以感官體驗及遊戲式的闖關活動為核心的學習情境更是受師生及家長的全力支持;校內鼓勵教師課程翻轉、鼓勵教師參與研習取經學習、探究式教學情境、走出教室外的教學活動正在校園醞釀及蓄勢待發…。

       藉由本書,也期盼所有的家長,不要一昧的用補習鎖死孩子的時間或安排蜻蜓點水式的旅遊,就像本書的317頁『是時候放手了』,放手吧!打開孩子的視野讓他走出戶外,在大自然的氛圍下,體驗學習及好好成長吧!

 

分享:
:::

書香共聞

《Changing Lives改變生命》
《爺爺的天堂筆記本》
《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
《兩隻老鼠》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