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

霧峰區霧峰國小林志興老師 05/25/2017 1139 點閱

書名: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

作者:湯瑪斯˙史丹利( Thomas J. Stanley )、威廉˙丹柯( William D. Danko )

譯者:凌瑋

出版社:久石文化

出版日期:2017-03-08

 

      什麼樣的人才是有錢人,一般世俗的眼光,往往是住豪宅、開名車,手戴鑽戒,背名牌包者。作者運用大數據調查有錢人之所以有錢的原因,並提出住豪宅、開名車的人,不一定是有錢人。作者亦提出,財富是你累積了什麼,不是你消費了什麼。從累積的論點,他說明淨資產的重要性,由消費的觀點,點破有錢人給人刻板印象的迷思,其在書中提出一個簡單的淨資產估算法,算式是:年齡 × 稅前總收入/10,譬如40歲,年收入80萬的人,他至少應該有40 ×80/10=320萬的資產。高於320萬的兩倍,是屬於傑出的理財者,不到320萬的一半,則歸為差的理財者。作者調查發現,富人通常遵循一種能夠幫助他們累積財富的生活方式,這些「有錢人」有七大共同特性,如下所示:

1.會量入為出。

2.能有效分配時間、精力、金錢,以達到建立財富的目標。

3.相信經濟獨立比展現崇高社會地位更加重要。

4.其父母並不提供經濟上的後盾。

5.其成年子女在經濟上能更自給自足。

6.對掌握市場機會很有經驗。

7.選對了職業。

      本書點出不少人的迷思,對於外表光鮮亮麗,住在高級住宅區,出入開百萬名車,大部分的人皆認定是有錢人。作者經過統計資料,並透過訪談,發現不少有錢人是住在中產階級區域,開的是國產車,穿著簡便,較少穿亮麗的手工西裝。有錢人之所以能累積一筆可觀的財富,最重要在於消費上能量入為出,靠的是平常的節儉。擁有一百萬美金以上淨資產,大部分是屬於第一代白手起家的人士,換言之,受到遺產餽贈而致富,在其研究的資料中,比例並不高。

      透過作者的論述,給予身為學生家長的普羅大眾很好的啟示,父母往往是孩子的一面明鏡。當家長過的是富裕且相當物質化的生活,孩子所學到的,往往也是家長闊氣、過於重視外在的生活方式。不少孩子並未體悟或體驗長輩辛勤工作、努力養家的一面,反而看到父母親寬闊消費與貴氣生活的型態。因此,家長應透過身體力行,表達生活資源,得來不易,父母親無法陪孩子走一輩子。子女應在父母親合理且適度的支持下,透過教育去學習、培養個人將來在社會上的謀生能力與才華。避免以後出現作者所提出,家長要提供孩子高度的「資助照護」,形成日後的啃老族。近期,全聯徐總裁的一席話,年輕人很會花錢,引起喧然大波,最後,徐總裁,只得在媒體上公開致歉,避免事態擴大。從另一個角度審視當事人的論述,也許出發點,只是善意提醒年輕人要懂得量入為出,由理財的角度,應是有道理的。

      此外,對學校師長而言,本書闡述的內容,也可說是一種理財教育。尤其作者論及,八成的有錢人的財富不是繼承而來,他們都是第一代的有錢人,憑著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成為有錢人。會花大錢不代表是有錢人,因此坐領高薪如果是月光族,沒有累積到財富,根本不是有錢人。作者讓我們見識原來有錢人之所以有錢是自我犧牲、節制度日、勤奮工作,這些是被高消費社會明顯貶低的特質。教師結合綜合課程或是彈性時數,可以參考本書理念實施理財教育,藉由書內實證研究,闡述財富的獲得,靠的是個人正當且勤奮的努力工作。不斷的充實個人的本職學能,選擇一個自己認同又能兼顧生計、興趣的職業,方為上道。當然個人的生涯發展如能結合理財教育是相當適切,但人生有時無法事事如意。在職場上,能夠賺多少錢是個人本事,而花錢只是人類本能,能夠去存錢、省錢才是一種才華。

分享:
:::

書香共聞

《創意樂活:你今天藝術了嗎?》
《教出國中生的閱讀力》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
《地圖》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