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

潭秀國中劉依芸老師 11/28/2017 894 點閱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圖片1)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譯者:葉小燕

出版社:究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與佛洛伊德和榮格被譽為「心理學三巨頭」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開創的個體心理學,為我們所有與人際關係相關的問題尋找通往幸福的解答。身為教育者的我們,閱讀此書不僅可幫助我們理解青少年不同問題的形成,也提出了適切的建議幫助我們引導學生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哲學家與年輕人先用五個夜晚的時間來闡述阿德勒的哲學。此書從命名上就深具顛覆意義,因為一般人不論在人際關係或是生活情感上,都需要尋求旁人的認同與讚賞,但也因為認同的需求而產生羈絆,讓我們無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因此阿德勒提出「人們應有不要追尋他人的喜好而活的勇氣」。在《被討厭的勇氣》的尾聲,年輕人經過與哲學家的深談,毅然決然地辭去了大學圖書館員的工作,但當他滿懷信心的成為國中教師後,卻在運用阿德勒心理學於教育環境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於是他為了是否該放棄而苦惱不已,所以他再度回到哲學家的書房,兩人展開了你來我往了思考與論辯,也因此有了《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的誕生。也就是在二部曲中,強化說明了世人對阿德勒心理學的誤解以及將阿德勒心理學落實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阻礙。

     此書中特別指出,阿德勒提到的「課題分離」是不要介入「他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自己的課題」,每個人要為自己負責,如此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因此落實在教育環境中,教育不該是「介入」,而應是朝向自立發展的「協助」。因此身為教師的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角色任務有所自覺,究竟是要讓教育陷入強制性的「介入」,還是處於「協助」對方自立的立場,完全關乎我們是否能如實的認同對方現有的樣貌。唯有不試著去改變或操控眼前的他人,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對方才能感受到尊敬進而產生自我認同。

     孩子的偏差行為無非在反映他所生存的社會情境,無法讓他有價值感與歸屬感,若能先瞭解他們潛藏在其中的目的,對他在意的事情寄予關注,並讓對方體認你隨時都準備好提供協助,那麼或許反而能讓孩子在自己所屬的共同體中,擁有一個鞏固的安身之處。

分享:
:::

書香共聞

《明日教育》
《搶不走的競爭力--閱讀的力量2》
《情緒勒索》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