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校長課程與教學領導研習摘錄-日本教育改革發展趨勢

西屯區上石國小林峻堅校長 06/09/2011 4174 點閱

(臺中教育大學楊思偉校長「校長課程與教學領導研習」講座摘要與省思)

  教育國之本,教育改革之於每一個國家都是「永遠的未境」,在教育永恆的核心價值引導下,教育的改革不停的被檢討、實踐與修正,以符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民國100年6月3日臺中教育大學楊思偉校長於四育國中承辦之「臺中市校長課程與教學領導研習」活動中,以<主要國家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為題,介紹美英日三國近期教育發展趨勢,內容相當豐富,以下僅就日本教育近年來的發展改革趨勢摘錄如下:

 

一、教育改革之分歧點

  教育的改革會因應社會變遷和教育框架的不斷變動,為提升教育系統的效率和適應性,改革分歧點的鐘擺效應將不停來回擺盪,歐美日等國改革的主要衝突分歧點出現在以下五個層面:(一)個人選擇和社區社會何者優先?(二)消費利益與公民權益何者優先?(三)教育是家長個人的教育權或是全體社會責任?(四)學業中心的學習或生活中心的學習?(五)滿足多元需求還是維持社會生活的共同性?這些教育的分歧點,引發的衝突思考與選擇將是左右國家制定教育政策時的重大考量,也是教育改革的驅力。

 

二、日本教育改革背景與再結構化的教育改革

  自197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即透過各種諮詢委員會,針對教育議題,提出各種諮詢報告書,進入80年代末期,因泡沫經濟的崩毀,開始進入經濟停滯與體制重整的時代,政治界與財經界形成「日本在沉沒的危機中」的危機意識,使得日本開始檢討原有的教育制度結構,他們認為教育病理性的問題叢生,例如:對於過熱的升學考試競爭、管理主義式的教育、齊一性僵硬的教育制度等等;再加上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趨勢引流之下,出現「解構」的反思,準此,教育改革有必要朝適應大規模社會變化方向前進,並符合人們對教育的多元多樣的期望,對於個性的關心、自由化的訴求和個體的權利意識也應重視。因此,舊結構有了新框架,以教育的個性化、自由化、市場化,展現多樣彈性為目標,這恰與歐美各國追求卓越績效,而逐漸走向政府主導的中央集權式相反,在日本,特別是中等與初等教育,以寬鬆和個性為口號,要改變學校過剩(多)與教育過剩(教育負擔太多責任需要緩和管制)的教育期待。

 

三、日本教育改革的四個主軸理念

  如日本教育學者天野郁夫所言:教育已然面臨「地殼變動」的時代。不論是整體的行政層面或者學校教育層面,日本教育的腳步已全面受到教育自由化與市場化的影響,開放與競爭成為至高無上的價值,為使日本成為一個具活力的國家,他們開始注重適性教育、確實提升學生學力,包括願意學習、思考、判斷和表現,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思維,並且強調道德教育、生活能力和心靈教育,對於學校的效能則重視資訊的公開與績效。依此,楊思偉校長整理出日本教育改革的四個主軸理念:(一)尊重個性與能力。(二)涵育社會性與國際性。(三)重視多元性與選擇。(四)推動公開與評鑑。這四項主軸可視為日本邁向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努力方針。

 

四、日本教師與教育文化

  就整體的教育改革氛圍而言,臺灣和日本的教育改革的方向較為接近,都是朝著多元適性、提升學力和注重道德教育的層面努力,但是在教師的定位與教育文化上還是有著差異,楊思偉校長提到日本教師在職務界定上屬於「教育公務人員」,所以初任職務,是派任性質,任職若干年之後,職務將輪調,此種調動亦是上級權力與個人義務,通常3到6年就必須調動他校,依據楊思偉校長歷次田野調查得知,初次派任教師職務後,會先分派至都會地區,以獲得較多專業成長機會,再輪調到偏鄉地區,使教育資源可以共享也獲得較為均衡的發展。進修方面,日本視在職進修為教師義務,而進修並非以獲得較高學位為主要考量;另外,日本教育還有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文化,就是教育與升學文化被清楚的劃分開來,教育並非為升學考試準備,所以沒有考試領導教學的問題,學校是學習與成長的場域,以全人發展為目標,課後的課業加強則是補習班的角色,學校屏棄狹隘僵化的考試文化,將教育確實的回歸基本面,以彰顯學校教育的功能和價值。

 

  最後,楊思偉校長勉勵大家,在教育現場,學校所有的老師和行政人員才是教育改革的第一線,了解日本教育改革的一些想法和操作,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借鏡,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尋找出最妥適的定位與方向繼續前進。

 

分享:
:::

教育領航

教育新知E傳輸 杏壇動態掌先知
臺中市教育電子報發行有感
校長課程與教學領導研習摘錄-日本教育改革發展趨勢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