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魚菜共生 學習與自然互利共生

中山國中陳癸今組長 09/04/2018 1138 點閱

       21世紀由於人口爆炸性增加,耕地減少,水質污染,想要吃到一口新鮮無毒的蔬菜,似乎已成了一種奢求。中山國中有鑑於食農教育與環保教育的重要性刻不容緩,特地於106學年度開始將「魚菜共生」課程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的校本課程中,由筆者設計規劃相關活動,希望中山的孩子能在親身體驗中學習到與自然互利共生,並能珍惜珍貴的資源。

      「魚菜共生」是利用微生物將水生動物的排泄物中的危險物質「氨」、「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分解成為肥料養分,藉以供應飼養箱上的蔬菜,而在蔬菜成長的同時,根部會將水循環淨化後再回到魚缸,是一種結合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的互利共生永續生態系統。

   魚菜共生 學習與自然互利共生(圖片1)     魚菜共生 學習與自然互利共生(圖片2)

       筆者原先利用學校原有的荷花池試行魚菜共生課程,但因為池體面積過大,變數太多難以掌控,因此後來申請各方經費引進了數套專業的魚菜共生設備,擺放於教務處前面,讓路過的孩子看得津津有味,並募集小志工利用午休時間進行維護。試行一年多之後,目前魚類生存量與菜類生產量均堪稱穩定,魚類以寶石魚、孔雀魚、大肚魚等淡水魚種為主,菜類則以大陸妹、萵苣、羊角蕨類等四季生長作物為主。

       原本水體如果帶有魚的排泄物,內含氮、氨等成分,若直接排到河川、土壤,會造成環境的負擔;不過,若拿這些廢水來種菜,反而提供蔬菜養分,而且蔬菜淨化水質後又可以導回魚池再利用。這樣的平衡系統能避免水質惡化,且形成魚幫菜、菜幫魚的良性循環,又不排出具有毒性的廢水,用水量比一般土耕蔬菜省水95%,在節省水資源上是有一大優勢的。

        透過「魚菜共生」,我們結合下列相關課程,讓學生的學習更完整。

1.生物科:生態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碳循環、氮循環、食物鏈、生物間的交互作用…...等。

2.理化科:大氣壓力、虹吸現象、水壓、溶液的酸鹼、水中的溶氧、氨濃度與亞硝酸鹽濃度的測量…...等。

3.地球科學:二十四節氣,太陽的軌跡、潮汐、水資源。

4.歷史科:唐朝稻魚共生、清末明初的桑基魚塘或蔗基魚塘。

5.公民科:量價關係,物以稀為貴(有機無毒菜,價格高)。

6.家政科:魚、菜相關的前置處理與料理。

 

教學省思

       經由自己照顧魚與菜的過程,讓學生了解食物的生產是需要投入許多心力的,「一粥一飯,當思得來不易」,因此在烹調過程中,不煮過量、不留剩菜或廚餘,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愛物惜福」的觀念。此外,與一般農產品比較,「魚菜共生」的產品無毒、有機,不灑農藥、不添加肥料,讓每個人都能夠吃得安心。

       要將上述的理論實踐成為一套可以運行的系統,過程中必定是會遇到無數的挑戰,筆者在自我摸索的過程中,也是耗時又費力的改設計,調整環境,因此,在「自造一套便宜又有效果的魚菜共生系統」的目標底下,孩子就會開始走上問題解決的旅程,這就是自然與生活科技老師們所樂見的,只有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學習才會開始、所學內容才會深刻的記在腦袋中。

魚菜共生 學習與自然互利共生(圖片3)

學生仔細觀察「魚菜共生」生態系統

      「魚菜共生」的實踐遭遇到的問題大多可以透過網路搜尋來解決,許多知識的學習與研究不一定會發生在教室中,而是在教室外,當他們遇見問題時,能夠自主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老師的角色是指導他們利用關鍵字搜尋並解決問題,在這樣的課程中,老師是陪伴者而非指導者,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當我們協助他們走過一次問題解決流程後,下一次他們就能駕輕就熟地運用這些解決方法,這便是教改後我們希望教給學生的「帶得走的能力」與「核心素養」。

 

分享:
:::

教學錦囊

家庭自我概念之班級團體輔導
愛自己 玩出絕佳學習力
魚菜共生 學習與自然互利共生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