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把泰雅文化種回來

和平國中李品旻老師 01/29/2019 1551 點閱

       白色炊煙裊裊升起,熱騰騰、粒粒飽滿的紅藜饅頭在全校師生的引頸企盼下出爐囉! 這可不是國中九年級的技藝課程哦,在和平國中實驗教育小組規劃下,利用二次定期評量的下午時間分別開設了全校性的泰雅燒墾課程及手作紅藜饅頭課程。和平國中,一所以泰雅族群為主的原住民重點學校,將於108學年度正式成為中部第一所泰雅民族實驗國中,今年是我們轉型為泰雅民族實驗國中的籌備年,創新的「雙軌課程」確保每位學生的「學力品質」不打折扣外,另一軌預計以「狩獵文化」、「農耕文化」、「編織文化」以及「樂舞文化」等四大主題為架構,提供學生不同於一般國中生所學習與體驗的教育內容。

 把泰雅文化種回來(圖片1) 把泰雅文化種回來(圖片2)

       籌備期間由「農耕文化」課程小組率先規劃從燒墾→播種→手作饅頭課程。「放火燒山」,文化老師羅權星語帶詼諧地說著,卻是讓我們難忘的開場白。和平國中全校師生在文化老師的帶領下,各組將之前收集好的落葉枯枝準備在田地裡焚燒,學生正問有沒有火種時,「以前哪來的火種啊?」老師邊說邊走至各小組田地,拿著山上家中取來的二葉松木引燒。從燒墾至紅藜播種,老師在過程中說明早期老人家如何運用砌石防火、風向觀察、部落族人日夜輪顧等,留下的只是一堆灰燼,如此大費周張,所作為何? 在平地生活的我們很難聯想原來灰燼就是土地的養分,老人家說:「土地要肥沃才會有農作。」一句簡單的「放火燒山」卻蘊藏著泰雅族人深厚的智慧。

把泰雅文化種回來(圖片3) 把泰雅文化種回來(圖片4)

       紅藜種子灑入黑灰的土壤,在全校老師的引導下,每日由孩子們動手除草、驅蟲、間苗,一直到熱呼呼的紅藜饅頭捧在手中,滿足之心溢於言表。教授課程的劉秀枝老師強調「原食無添加」概念,不僅是為了健康,更是一種對食物的敬重。紅藜饅頭從零到有,食農教育除了教我們如何吃得健康之外,農耕的勞動體驗,更希望能培養孩子們於日用飲食、生產者和環境的尊重與感恩。

    「煙薰驅蟲」、「燒耕施肥」、「松木火種」就地取材,共耕共食的概念,也讓我們深刻反思沒有文字記錄的泰雅族人用的是身體力行、友善的耕作智慧代代傳承,亦即是當代食農教育的最佳典範。

分享:
:::

校園風情

把泰雅文化種回來
水岸花都 樂活葫蘆墩
環保愛地球 節能低碳在塗城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