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那年大雅的春天不一樣

大雅區大雅國小王基鴻營養師 01/29/2019 800 點閱

       往年,過冬的麥田收割後,插秧機緊接著轟隆隆的耕耘機上場,機械化的周而復始,然而,那年的仲春,在大雅的一畝良田卻有了不同的開始。

       走近這畝水田,只見拿著竹竿的男子,專注望著另一位拿著一片稻苗的男子碎語,似乎他手中的秧苗有著不可思議的來頭,這二位是北漂回鄉繼承家業?還是青農加賢拜,學習有機栽培?殊不知,真正的主角是坐在田埂上的一群孩童,短衣短褲手拿水盆,頭戴斗笠,旁邊還有成列成行綠油油的秧苗片,呈現出要做大事成大業的氣勢。

那年大雅的春天不一樣(圖片1) 那年大雅的春天不一樣(圖片2)

       原來,是大雅國小的學生家長在班級群組提出發想,希望孩子能認識故鄉的環境,了解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流程。就這樣一個短短的晚上,你一言我一句接續發言,有人出借農田,有人提供基金,有人提供農事工具,還有人整地耕耘,到最後,連下田的日子也約好在寒假了。

       「好冰喔!」「好難走喔!」「這味道好奇特喔!」可能是家長就在身後,也可能是兩位解說的大叔有很多故事,引發大家的興趣,不僅沒有見到預期的退縮狀,孩子們更是個個專注的聆聽,用心的學習,深怕錯過了什麼。

       「這行是我的!」「叔叔,我也要稻苗!」「唉呦!怎麼軟軟的?」孩子們爭先恐後的下田,不用雙親在後催促。「腰好痠!」「好累喔!」「這是什麼蟲?」儘管嘴巴唸唸叨叨,但是,手還是不停歇,汗也跟著連珠滴落。等到日正當中,原本波光粼粼的水面,有了一行行初植的秧苗,如同未寫的五線譜,靜躺於田野中等待太陽、雨水、時光來譜曲。

       離去前,老師在水田豎立的告示牌寫下「稻此益遊」,同時交代大家學期末繳回500字的水稻生長學習報告。「什麼?還要繳報告!」「我還要團練吔!」大概是累了,孩子們的抱怨聲此起彼落。「不想交報告的就要巡稻田。」老師說。

       接下來的日子可就神奇了,學生自動分成兩大群,各司其職,卻又在關鍵時刻組成一個團隊,守護的目標便是那一畝青。有空巡田的孩子,到田裡看顧日漸抽高分蘗的稻株,下課時討論在稻田的發現。「我看到灰綠色的鳥,但是臉跟肚子是白色的。」「才不是,它有黑色身體、黃色的腳、紅色嘴巴和額頭。」「我也有看到鳥媽媽帶著小小鳥。」「哦!我只有看到蜻蜓,田螺跟壓扁的蛇。」沒空巡田的孩子,則是找資料要加入戰局。「嘿嘿!有人知道分蘗期、抽穗期、乳熟期嗎?」「猜猜看,一欉稻株可結幾粒穀子?」

       轉眼間,黃垂垂的穀穗像似豐收的樂曲,由割稻機、烘米機、碾米機領銜演奏,粒粒分明的精米由孩子們一包包親手送到師長面前,在九月成為最有意義的教師節禮物。

       那天,這份禮物也出現在大家的午餐中,聽營養師說,那天的廚餘特別少。

分享:
:::

焦點話題

食物的秘密--食農教育初體驗
從心開始的食農教育
那年大雅的春天不一樣
從種菜中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