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從手機遊戲看現實與虛擬的跨域學習

潭子區潭子國小戴正彥老師 10/09/2019 739 點閱

        筆者將教室當作田野,參與學生在網路遊戲《傳說對決》中的對戰,S則是筆者觀察的主角。

        相較在網路上的連線,S與其他學生顯然更喜歡在學校進行對戰,對他們來說,能夠面對面、聚在一起玩遊戲要比透過語音溝通來得更有趣味。教室不大,但他們仍會要求同一隊的玩家聚集在一起,分組前依據個人在遊戲中的表現進行協商,盡量讓兩方實力平衡,但其中也能看見玩家間關係的遠近 、能力的認可。

        除此之外,遊戲中的合作也延伸至學習層面。為了爭取更多遊戲時間,他們會更積極的尋求同儕的協助,包括功課、測驗或寫作等作業,當然也包括各種應對班級或學校事務的技巧,他們在網路遊戲中所需的合作不僅應用於線下生活,遊戲中的邏輯也在生活中被加強。遊戲中,為了搶先對手購買到所需裝備,必須透過擊殺「野怪」等大型地圖物件(打野)來增加個人及團體的「經濟」,因此,對於S所擅長的「打野」角色,他便十分強調工具理性,比如他計算從教室到球場的距離,合理概估所需時間,若打球時間無法多於來回所需時間,他便以此來拒絕同學打球的邀約並加以說服他人;但擅長「輔助」的學生,較強調價值理性,總以「一起玩」或是「反正待在教室也無聊」來反駁S。

        對學生來說,筆者對於線上遊戲的認可讓他們更加放心的營造線上與線下的環境,同時將筆者納入合作的範圍,提供他們更有系統性的建議與觀察,或者將遊戲中所遇到的困難與憤怒與筆者分享。然而,在教室裡進行遊戲,也得嚴格遵守筆者的規範,包括所有預習與複習的功課都結束的下課時間才能使用手機,並且遊戲時不能「嘴」玩家,期待他們能夠真正的透過遊戲學習到更有效的互助與合作。

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更能透過遊戲學習到有效的互助與合作(圖片1)
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更能透過遊戲學習到有效的互助與合作

        中國網吧中《魔獸世界》玩家的研究,提供了觀看網路遊戲更寬廣的視野:當我們批評學生「沉溺」於網路遊戲時,忽略了他們已然置身於線上與線下、合作與學習、個人與團體等異質性更加豐富的融合生態之中,意即網路遊戲並非只是聲光效果的娛樂工具,更能從中窺探學生知識建構的內涵,以及生態的多元層次與異質性紋理。學生在遊戲的脈絡中行動,一部分當然受到遊戲的刺激與回饋的拉力影響,然而,若只是聚焦於此,往往受限於虛擬/現實的二元對立以及實用主義的框架,難以更深刻的理解豐厚的文化意涵。

        如果我們能將人與非人的關係重新連結上,探尋各種科技物如何與人的互動編織、共構出多層次且相互連結的生態,就不會將網路遊戲單純的歸類於聲光效果十足的娛樂,而忽略做為數位世界生態中透過知識建構而來的動態層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重新將非人的物質放入文化的脈絡中,賦予其意義,探究其能動性,透過科技物串連起線上/線下、虛擬/物理、個人/集體的異質性環境,學生在融合、多層次的生態中行動、遊走,建構出連結更龐大體系的知識結構,過程中人與人(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的合作、信任與溝通正是達到此目標不可或缺的元素。

        最後筆者要表達的是,當代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課題與任務,並非僅僅只是知識的傳遞者,我們要能理解跨域融合,讓教育開展出多元且充滿能動的生態,才能在數位顛覆的世界裡透過教育促進不同世代共同面對其中的衝突與矛盾,實踐彼此共同的想像。

分享:
:::

焦點話題

向上提升迎接教育新紀元
從手機遊戲看現實與虛擬的跨域學習
生態在中和 跨域好好玩
跨域學習 共構藝術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