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規律動起來 健康跟著來

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倪瑛蓮助理教授 07/04/2021 660 點閱

一、前言

  教師一直以來在教育現場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角色,伴隨教育環境的多元改變,教師工作日漸繁重,日常生活不僅需要完成教學事務、行政服務、親師應對等工作,到了周末假日可能也需因應教職工作需求,犧牲自己的休閒時間。教師投入大量心力與時間給了教育工作,在作育英才過程中,可能也協助學校進行各項學生運動或身體活動的推廣,然而,卻經常在忙碌的工作中忽略了自身健康與運動參與情形。教師是教育現場中的關鍵要角,然其工作型態帶來的高度壓力以及衍伸而來的坐式生活卻一點一滴的耗損著教師的身心健康。教育部(教育部體育署,2017)近年在活絡校園學生運動參與推廣上不遺餘力,對於促進職場健康運動亦投入相當心力。因此,本文主要從教育現場中的教師規律運動推廣出發,從教師工作型態衍伸出的坐式行為與健康關係進行論述,提供並說明規律運動對教師職場健康的具體效益,期使讀者對於教師規律運動有更充分的認識,並能在教育工作之餘身體力行規律運動,維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

二、坐式行為與健康關係

  坐式行為亦有人稱靜態行為(sedentary behavior),是指個人在工作場所、通勤時間、家庭環境中及休閒時間採取坐姿、斜躺或臥姿等低能量消耗的生活型態(Ainsworth et al., 2000)。目前大量的國內外研究顯示,坐式行為對成年人帶來的健康影響,涵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健康等面向(張家慧、范育瑄、薛名淳、黃翊軒,2020;Carter, Hartman, Holder, Thijssen, & Hopkins, 2017;Suliga, Cieśla, Rębak, Kozieł, & Głuszek, 2018; Teychenne, Ball, & Salmon, 2010)。在生理健康方面,過長的坐式行為會增加個體罹患心血管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甚至是死亡等風險。在心理健康方面,坐式行為也與情緒、焦慮、憂鬱、壓力等心理指標有著連帶關係,此外,缺乏身體活動的坐式生活,也與個體的社會健康習習相關。

  教師在長時間的授課過程、批改作業、課程準備、行政服務等工作中,有許多時間從事著坐式行為,因此,坐式行為對個人產生的負面影響已受到諸多研究人員的關注,這也提醒著工作現場中的辛勤教師們實在不能輕忽其對自身健康帶來的危害。究竟教育現場中的教師們該如何降低日常坐式行為對健康帶來的各種威脅呢?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care Organization, WHO)給出了最佳建議,那就是「養成規律運動」,透過身體活動的過程,迎向健康人生。

三、規律運動對教師職場健康的重要

  規律運動對於教師職場健康營造為何如此重要?過去職場健康相關研究已證實,規律運動對職場員工具有各種正向效益,例如運動可緩和員工工作倦怠與工作沮喪(Toker & Biron, 2012)、運動可有效緩解員工工作壓力(Gerber, Kellmann, Hartmann, & Pühse, 2010)、運動可使員工擁有較佳的生理狀態(Richardson, 2017)等。教師是教育現場重要的人力資源,在工作壓力日增的教學環境,缺乏身體活動的坐式行為中,協助教師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透過身體活動發揮生理、心理及社會等效益,落實校園動態生活健康職場目標,將帶來更健康、活力、熱情的教育環境。以下就規律運動與生理、心理、社會等職場健康效益進行概述,以提升教師規律運動動機,並提供校園健康職場環境營造參酌。

(一)規律運動與生理健康效益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指出,身體進行運動時,呼吸頻率會變快,攝氧量會隨之增多,並加速體內氣體交換。因此,規律運動具有效提升個人身體新陳代謝、減少肥胖發生機率、降低癌症發生或復發、延緩老化症狀等好處。對於教師而言,擁有良好的生理健康,不僅可以提供莘莘學子更好的教學品質,同時亦可更有效的因應多變緊湊的工作環境,提升工作表現與績效。

(二)規律運動與心理健康效益

  教師可能因職務關係被賦予各種要求、期許和職責,連帶產生的工作壓力可能經常讓教師們在工作過程中喘不過氣,甚而引發各種負面情感,例如憤怒、生氣、緊張、挫折、情緒耗竭、焦慮或沮喪。由於規律運動可引起大腦產生多巴胺等物質讓身體有著愉快感受,並消除憂慮煩惱,進而抑制不好的情緒(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因此,教師如能在工作日常中維持每週至少 3-5 次,每次至少運動 30 分鐘的規律運動習慣,將可有效保持正向情緒維持心理健康。

(三)規律運動與社會健康效益

  規律運動對於增加員工在社會參與、人際互動社交、社會支持以及自信心營造等面向皆具有顯著效益(教育部體育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由於教師的工作日常經常需要同時面對學校行政、同事、學生、家長等不同對象需求,因此,藉由規律運動維持良好社會健康對於教師在人際互動關係營造上,應可發揮實質效益,並擁有更充沛的能量成功因應工作壓力。

  基於上述,規律運動對教育現場教師的各種正向效益,目前全國已有諸多國中小透過推廣校園健康環境、促進師生健康、營造優良學習環境等面向,共同打造健康促進學校。期許臺中市各級學校一同營造健康促進學校,不僅培育更多能動好動的學生,亦為辛勞付出的教師們創造校園職場健康。

四、結語

  職場運動推廣在許多實務工作場域中已逐漸盛行並且受到關注,一般企業甚至將運動推廣視為社會責任展現以及員工福利提供。如同前述,教師是教學現場中的關鍵要角,其不僅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資源,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歷程中的重要人物。因此,如何協助教師養成規律運動,或許,參酌目前企業組織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之觀點(紀乃文、陳世穎,2016),導入教師運動協助方案於校園當中,提供教師運動參與的相關支持,例如透過學校運動休閒環境營造、運動課程規劃提供、運動社團規劃補助、教師運動賽事辦理、運動健康講座辦理、教師運動參與補助等協助方案的進行,並從質化與量化指標追蹤教師工作、健康、生活影響成效,對於具體瞭解教師規律運動成效應可帶來正向效益。

 

引用文獻

紀乃文、陳世穎(2016)。員工每日的工作心情與工作績效的關係:員工協助方案的干擾效果。T&D 飛訊,215,1-41。

張家慧、范育瑄、薛名淳、黃翊軒(2020)。靜態行為造成肥胖與心血管疾病之生理機轉。大專體育,152,32-39。

教育部體育署(2017)。「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2017 修訂版。取自https://www.sa.gov.tw/Resource/Other/f1523504131578.pdf

教育部體育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7)。老闆愛運動手冊。取自https://www.sa.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526366101433.pdf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規律運動可降低 20%罹癌風險!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16-55770-1.html 

Ainsworth, B. E., Haskell, W. L., Whitt, M. C., Irwin, M. L., Swartz, A. M., Strath, S. J., ... Leon, A. S. (2000). 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n update of activity codes and MET intensitie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2(9 Suppl.), S498-S504. 

Carter, S., Hartman, Y., Holder, S., Thijssen, D. H., & Hopkins, N. D. (2017). Sedentary behavio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Mediating mechanisms.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45(2), 80-86. 

Gerber, M., Kellmann, M., Hartmann, T., & Pühse, U. (2010). Do exercise and fitness buffer against stress among Swiss police and emergency response service officer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1(4), 286-294.   

Richardson, K. M. (2017). Managing employee stress and wellness in the new millennium.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2(3), 423-428. 

Suliga, E., Cieśla, E., Rębak, D., Kozieł, D., & Głuszek, S. (2018). Relationship between sitting 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 adults depending on body mass index (BMI). Medical Science Monitor, 24, 7633-7645. 

Teychenne, M., Ball, K. & Salmon, J. (2010). Sedentary behavior and depression among adults: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17, 246-254. https://doi.org/10.1007/s12529-010-9075-z 

Toker, S., & Biron, M. (2012). Job burnout and depression: unraveling their temporal relationship and considering the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7(3), 699-710.   

分享:
:::

教育領航

停課 仍要線上規律運動
規律動起來 健康跟著來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