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得到與放下》

五權國中李宜璟老師 08/05/2025 153 點閱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得到與放下》(圖片1)

書名: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得到與放下

作者: 黃大米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5年3月7日

  本書為黃大米在2025年上半年的最新作品。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原生不緣深」、「給爸爸的信」、「你不孤單:給照顧者的話」以及「人生苦短,活出你想要的樣子」。我對於本書最後一個部分,受益最多。

  首先,在人生的旅途中,事情最終的好與壞,取決於我們的認知心態。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解讀,以及如何處理這件事,決定了這件事對於我們的人生究竟是好事或是壞事。遇到不如意的事,可以思考這件事教會了我們什麼事情,或是想想下次可以怎麼做,避免重蹈覆轍。遇到如意的事情,需要低調行事,謙虛待人,這是體貼失意人的表現,也避免遭人妒忌。因此,只要我們的心境改變,思路就會改變,就能改寫自己的命運,讓事情最後變成一個好的結局。

  其次,幸福不是我們擁有什麼,而是我們感受到什麼。這個社會的價值觀不斷催促我們要追求更多的財富。然而,這是為了到生命終了能買最昂貴的棺材嗎? 當然不是。我們需要學習慢下來,好好享受生命與生活的滋味,而金錢的累積,不過是存款上數字的增加。我們心裡需要有一把尺,明白當手上的錢已能讓我們過得不錯,就不需要再汲汲營營於追求更上一層樓了。當我們努力從一樓爬上了四樓,能吃得飽,穿得暖,就當心滿意足了,並不一定還要花更多的力氣與金錢,努力往上爬到八樓。那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可能也讓我們過得不快樂。

  第三,下班後的時間才是人生。作者原本處於新聞業,造就她「競爭為王」的工作價值觀。後來,她來到天主教學校工作,被同事體貼人的個性感化,開始懂得讚美人,發覺當我們溫柔地對待世界,世界也會回應我們溫柔。因此,若我們謀生的性格已阻礙我們的人生,就需要重新思考人生的優先順序。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可能追求的東西不同,故我們需要自我覺察,把握住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東西。

  最後,生命脆弱,去愛、去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作者好友在癌症化療期間,花盡力氣完成論文一事,讓她不禁問自己:「若我生命倒數計時,我會想做什麼?」她得到的結論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別把力氣浪費在生氣與和他人計較。什麼事情是在我們的遺願清單上呢?如果有,今天就下定決心去做吧!人生最重要的是完成,不是完美。只要開始,永遠不遲!

分享:
:::

書香共聞

《我,刀槍不入》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這一生,我為何而存在?》
《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
《脫癮而出不迷網》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得到與放下》
回頁面頂端